国产一级a毛一级a做免费视频_免费AV无码网址_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_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首頁 > 歷史 > 考古 > 正文

河西走廊的鼓樓(圖)

酒泉鼓樓
永昌鐘鼓樓
張掖鐘鼓樓

  胡 楊

  在河西生活,總是繞不開一個舉目可觀的建筑物,那就是鼓樓。

  鼓樓厚重儒雅,氣質非凡。它的一磚一瓦,都蘊藏著故事。門樓匾額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光陰,在此駐留。

  豐富的歷史積淀,以及歷代名人逸事,使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樸建筑,透著迥然不同的非凡氣質。

  鼓樓是中國建筑文化的標志,一個古老的城池,總會有一座巍峨矗立的鼓樓。最初,鼓樓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樓房,用以報時或警戒盜賊。后來,鼓樓矗立于城市的中央,成為城市無處不在的形象。

  河西走廊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從漢武帝列四郡起,一座座城市就在這塊土地上拔地而起。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在漫長的歲月里,積累著自己的建筑文化,鼓樓,就是其中的代表。

  酒泉鼓樓

  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是鑲嵌在荒灘戈壁上的一片綠洲。酒泉古稱肅州,也是甘肅省名“肅”字由來地。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

  酒泉,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既有銀裝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還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

  在這片神奇的綠洲上,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關隘要塞、長城烽燧、大漠駝鈴、畫工青燈、石窟佛陀,悲壯的征戰(zhàn)、開拓的艱辛、傳奇的故事、豪邁的詩篇,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酒泉鼓樓坐落在酒泉古城中央。距今已有1630多年了。鼓樓的穩(wěn)重大氣,使它代表著這座城市鮮明的文化特質。曾經有幾年的時間,每日上下班,我必要從它的身邊經過,周遭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鬧市,獨有它,貯藏著一片難得的寧靜,于嘈雜的喧嘩中保持著一份冷靜和矜持。盡管四周商鋪林立,卻難以遮掩它的厚重和典雅,雖然歲月的風雨沖刷著它的身體,卻始終磨不去它由里向外生發(fā)的古樸內斂的氣質。

  鼓樓建筑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基座是東晉時期酒泉故城的東門舊址,外面的青磚是清雍正年間包砌上去的,三層木樓則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的。鼓樓拔地27米。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12米,高8米。鼓樓為木架結構塔形樓,一樓每面三開間,樓內四根粗壯的通天柱頂貫三樓;二樓每面有12個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撐柱之間;外有走廊欄桿,東西兩面分別懸掛“聲震華夷”“氣壯雄關”的巨幅匾額。與長城西端的嘉峪關遙相呼應。

  三樓為單間,單檐,四面開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護欄;樓頂裝有聚寶瓶。鼓樓整體輪廓呈金字塔形,挺拔雄偉,巍峨壯麗。登樓遠眺,高遠達世之感溢于胸間。門洞的四個磚券門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磚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瑞畫,東為“二龍戲珠”,大約是取酒泉東向大海的意思;西鐫“丹鳳朝陽”,是取了《山海經》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則“河圖洛書”,是引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禹治水到河西,曾導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內蒙古額旗),導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精美的畫幅頌揚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北為“八仙慶壽”,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內容,是祈望人壽年豐的美好愿景。浮雕下面是門額,分別為“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望祁連”“北通沙漠”。僅僅十六個字,就點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帶的優(yōu)越形勝。券洞中心為八卦結頂,懸置伏羲八卦板一塊,起著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馬道門額曰:“云路先登”,是形容鼓樓巍然高聳,登樓如同登天梯一樣。

  登臨鼓樓,南望祁連,壁立千仞,銀裝素裹,四時不消,猶如萬層芙蓉,美不勝收。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座久經滄桑歲月的鼓樓依然矗立,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榮耀。

  走進酒泉,嶄新的城市與古老的鼓樓交相輝映,呈現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同時,它也必將見證一座城市輝煌的未來。

  張掖鐘鼓樓

  “不看祁連山上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曾被詩人這樣贊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的張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

  張掖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西漢霍去病大敗匈奴,收復河西,漢武帝便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置張掖郡。南北朝時西魏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唐朝時,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甘肅省,就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地處青藏高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的張掖,富集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丹霞、戈壁、峽谷等豐富壯美的自然景觀。

  在張掖市中心,有一座宏偉壯觀的古建筑,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張掖鐘鼓樓。張掖鐘鼓樓又稱鎮(zhèn)遠樓,俗名鼓樓,又名靖遠樓,它是古甘州的標志性建筑,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會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鐘鼓樓。

  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鐘鼓樓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焚毀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

  據說,張掖鐘鼓樓是仿照西安鐘樓建造的。樓閣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民謠云:“張掖有座鐘鼓樓,半截插在云里頭。”雖然現在的鐘鼓樓飽受現代化高樓大廈的擠壓,但依然不失華麗典雅、莊嚴穩(wěn)健的挺拔。

  鐘鼓樓的典雅受人青睞,鐘鼓樓的厚重同樣讓人著迷。鐘鼓樓呈方形,樓體用青磚包砌,襯砌石條,基座的四面中間各開有一券形門洞,門洞正對著甘州古城的東、南、西、北大街,門洞上嵌刻著四門名字的磚雕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zhèn)遠”。

  樓閣為木結構重檐四面坡,溜金黃頂。樓閣的第一層四面懸有根據當地的風景名勝而題寫的褐色綠字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意為東迎金城春雨,西送玉關曉月,南眺祁連雪峰,北望居延牧場。

  在鐘鼓樓的第二層上也同樣懸掛有四塊藍色金字匾額:東為“九重在望”,西為“萬國咸賓”,南為“聲教四達”,北為“湖山一覽”。四塊匾額寓意深刻、意境曠達,不僅彰顯了古人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更顯示了他們開闊的視野和坦蕩的胸襟。

  鐘鼓樓建筑結構嚴謹,造藝精湛,雄偉壯麗。在古時,站在鐘鼓樓上全城景物可盡收眼底。在這里可以遠眺祁連山的皚皚白雪,可以依稀望見城外的居延海和牧場。置身于此,既可獵奇覽勝,尋古探幽,又可品茶觀景,清風隨意,陶然欲醉。人們仿佛可以聽到古代東去西往商旅的悠揚駝鈴回響于漫漫黃沙,仿佛可看見獵獵旌旗、嘯嘯戰(zhàn)馬,風沙之中鳴奏著悲涼羌笛的戍邊將士。

  沉浸在夜幕之中的鐘鼓樓霓虹閃亮,高高的檐角和雄偉的樓體,在夜色中顯得親切、沉靜,更有著一份莊嚴和神秘。

  如今,鐘鼓樓古風猶存,氣勢猶在。它是一個歷史的坐標,記錄著張掖滄海桑田的歷史,彰顯著一座古城的精髓和靈魂。

  永昌鐘鼓樓

  永昌縣西鄰張掖,東鄰武威,從地圖上看,處于甘肅最狹窄地段,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咽喉要道,歷代皇帝都派重臣把守。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永昌燦爛的文化。此外,永昌還有久負盛名的 “古八景”,即天山積雪、云莊鋪翠、柳池漾月、金水潺聲、東崗晚照、西嶺晴嵐、南峪龍騰、北山伏獅。

  在絲綢之路上,靜靜佇立著的永昌鐘鼓樓也是飽經風雨,400多年的歲月洗禮或許讓他們褪去昔日芳華,但立足樓下,仍可感受歷史的蛩音。

  永昌鐘鼓樓,又名聲教樓,位于金昌市永昌縣的城中四街交匯之處。

  整個建筑分樓體和臺基兩部分,通高24.5米。樓體為兩層三檐,重檐盝頂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底層面闊,進深各三間,俗叫三轉五。全里安裝,四面中置格扇門,左右兩面裝檻窗,厚筑邊墻,抱緊四角勁柱,雙翹單昂斗拱。樓內置直徑為2米的整張牛皮蒙面更鼓一只,樓南側檐下置鑄鐵大鐘一口,復置鐘鼓均系仿明造型,是向全城擊鼓鳴鐘報時之處。上層面闊,進深同底層,屋檐及檐柱向內收縮,檐下置望臺圍欄,四向連同,可憑欄遠眺。其上是盝頂式屋頂,置有八卦式寶頂,造型奇特。臺基為夯土版筑包磚,邊寬22米,周長88米,高8米,使主體建筑增添了穩(wěn)重巍峨之效果。臺基四面開拱洞,通達四街。四個拱門之上,分別刻有“大觀”“迎薰”“寧遠”“鎮(zhèn)朔”。樓上每面掛匾三塊,共十二塊,其文東為“麗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闕迎恩”;西為“中天一柱”“懷柔西域”“玉關通道”;南為“文運天開”“奎壁聯(lián)輝”“云錦天香”;北為“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

  整個建筑結構謹嚴,造藝精湛,高聳挺拔,雄偉壯觀。登臨其上,祁連雪峰,金川碧野及城郊風光盡收眼底,是“聲聞四達”之名樓。

  遠觀永昌鐘鼓樓,它的外形與其他地方的鐘鼓樓似乎也沒有多大的不同,但細細觀察,還是可以發(fā)現這座建筑與國內很多地方的鐘鼓樓不同,因為永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些文化也反映在鐘鼓樓這一古建筑上,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體的風格。比如說,從鐘鼓樓的平面布局看,鐘鼓樓設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時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鐘鼓于一樓,與宋金明清時期“鼓樓在東、鐘樓在西”的形制不同。

  再比如說,從它的建筑形式上看,盝頂式屋頂是元代常見的造型之一,明初時期,元朝宮殿多被拆除,唯獨永昌鐘鼓樓上有蒙古族風格的寶頂,這在國內的古建筑中顯得獨一無二。

  此外,該樓的圍欄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墊墩,中間一小格,用木版裝實,刻有卷草花紋圖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裝實刻有降幕云圖案,這種風格屬于典型的西夏宮廷建筑風格,這在其他的鐘鼓樓中也極其少見。

  登高憑欄,極目遠眺,整個永昌城一覽無余,樓上的晨鐘暮鼓更是響徹全城,眼前似乎出現絲路的駝鈴和吆喝的商人與這鐘鼓和鳴,共同奏響這河西名城的繁榮盛景。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