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寧民
我國祭祀伏羲氏,從秦時就已開始。歷朝歷代相延成習(xí),從未間斷。
天水祭祀伏羲氏的活動是伴隨著伏羲廟的創(chuàng)建而進行的,目前能看到的史料是北宋太平興國初年,于三陽川蝸牛堡(今卦臺山)創(chuàng)建伏羲廟后便開展了有一定禮儀的祭祀活動。隨著元明清及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目前天水伏羲廟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動。
祭祖史要
史載,歷史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
約2800年前,秦文公十(前756)年設(shè)鄜畤,即為祭祀伏羲而專設(shè)之祠。秦宣公四(前672)年“設(shè)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用三百牢于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zāi)”。
秦統(tǒng)一全國之前,共設(shè)八畤以天神,專祭伏羲之畤有兩處,其地點都在今陜西關(guān)中一帶??梢姲l(fā)跡于天水,在關(guān)中正在發(fā)展壯大的秦人對伏羲氏非常敬仰的。
西漢末,王莽以五行說認為,太皞是春帝,句芒市春神,相配而祀。東漢明帝時,立春之日祭青帝(伏羲)和句芒。之后,伏羲作為三皇之首,歷朝舉祀成習(xí)。
祭祖時間
秦人祭祀伏羲氏的時間未言明。西漢祭祀時間在春天。唐玄宗天寶(747)六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和秋季九月九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天水卦臺山伏羲廟也依次祭祀。明初承襲元制,后來將祭祀時間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天水卦臺山伏羲廟與秦州伏羲廟祭祀時間也隨之改為每年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代京師祭祀三皇,沿襲明代,后日漸轉(zhuǎn)衰,時間也發(fā)生了變化。民間相傳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誕辰日,因而秦州伏羲廟的祭祀伏羲氏的時間就確定為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而卦臺山伏羲廟的祭祀時間為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日,一年兩度。民國時期沿襲清朝習(xí)俗,仍為每年正月十六日。
1988年,時值龍年,傳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是龍的生日。伏羲氏以蛇、龍為圖騰崇拜,因而是龍的象征,被尊為龍祖,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天水市政府遂將其日定為公祭伏羲之日。2007年,天水市政府順承民意,決定將公祭伏羲大典時間固定下來。為便于官方和海內(nèi)外人士銘記祭祀日期,當(dāng)年夏至日是公歷6月22日,隨定以后每年的祭祀日即為公歷6月22日,并上報甘肅省政府獲準(zhǔn)。
祭祖榜告
天水伏羲廟在祭祖活動中,歷來有出示告文和榜文的程序。
告文是在祭祖時,先行的一個程序。向廣大民眾張榜告示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偉大功績,以喚起民眾對老祖宗的懷念之情。這種祭俗自明嘉靖時始,一直沿襲至民國時期。清至民國時,隨著祭祀活動的簡略,每年不一定都出告文。
昭示榜文,則是祭祖典禮的固定程序。每年祭祖迎神之時,出示榜文,告慰太昊伏羲氏之神靈,贊譽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偉大功績,以示子孫懷念老祖宗之誠意,迎請?zhí)环耸仙耢蠼邮芎蟠赖炀匆?。每年榜文?nèi)容并不固定。
祭祖程序
民間祭祀活動,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為正祭日。
正月十三祭祀活動即已開始。正月十三早迎神,午場戲開始上演,期間群眾進廟敬香,各路社火表演連續(xù)不斷,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十七。正月十五夜十二時整,也就是正月十六凌晨,祭祀活動正式開始。主要程序包括:屠宰烏豬一頭,盥洗后取頭獻入香案前,接著鳴炮、獻毛血、燒香蠟、獻酒、獻茶、獻祝文、獻飯、讀祝文、瞻仰伏羲圣像等。在獻牲、獻飯、恭讀祭文中,以民間嗩吶吹奏戲劇曲牌或民間古典伴奏,參雜擊鼓、敲罄發(fā)音相和。宣讀祝文后群眾進行敬奉香火及布施。正月十七下午徹饌、送神。
祭祖供物
秦人祭祖以騾駒、黃牛、羝羊各一只,謂之“三牢”,即大三牲。漢明帝祭青帝伏羲配句芒,車騎服飾皆青色。唐代祭祀三皇用少牢,供獻羊、豬兩牲。隨著朝代祭祀的發(fā)展,到1988年恢復(fù)公祭與民祭后,民祭主祭供物為黑豬兩頭,其余供物亦為飲酒、果蔬、餅羹、菜肴等多盤食物。公祭用品以花籃為主,配以果品、面點。2003年,公祭、民祭又恢復(fù)了豬、羊、牛太牢祭祀之規(guī)。公祭同時獻花籃,民祭以果品、面點、飯菜為貢品。2005年,大典活動升格為省祭,增添了9鼎8簋天子禮儀,使公祭禮制初達頂峰。
祭祖樂舞
據(jù)禮縣秦公墓出土文物考證,秦人宗廟祭祀之樂舞,石罄為主樂器,主行鐘、罄之禮。西漢初年,繼秦時祠郊祭制度,沿用親都雍城四畤,并作北畤而成五畤祭五帝。漢武帝元鼎五年,于甘泉宮起太畤祭太一、太一壇設(shè)五帝。唐玄宗開元年間,京師長安專建三皇廟。從唐墓出土樂伎傭來看,唐時樂舞主要以“身著胡衣尚胡服,吹奏胡樂起胡舞。”宋、金、元對于三皇陵寢祭祀相當(dāng)重視。祭祀規(guī)格由唐代少牢祭升格為太牢祭祀,祭祀樂舞也應(yīng)運而生。
明代樂舞大體上是仿當(dāng)時文廟祭孔使用的禮儀樂舞之制。入清以來,祭祖樂舞逐漸失傳,晚晴時祭祖活動已基本無舞,祭祖僅以鼓、鐘、罄為樂,民間嗩吶隊吹打助祭。同時,于大殿前月臺上演出群仙拜壽神戲三折,以戲曲中與祭祀場面相和合的吹打樂牌子曲代替祭祖之樂,以民間夾板舞代替祭祖之舞。
祭祖祝文
明正德十六(1521)年后,秦州(天水)祭祀伏羲氏的活動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城。嘉靖三(1524)年,天水伏羲廟的修建也已初具規(guī)模,為體現(xiàn)對先祖羲皇的崇敬,明延禮部特向秦州伏羲廟頒發(fā)了《太昊廟祭文》,作為官祭時標(biāo)準(zhǔn)祝文,代表朝廷致祭。
清代逐漸廢棄官祭,但祭祀未斷,祭文無所傳。
民國時期祭祀祝文已有保存。從1988年開始,每年天水伏羲廟均有公祭伏羲活動,祭文也被詳細記載。
祭祖樂章
唐代前,祭祀伏羲氏的樂章多已失傳。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元結(jié)著有《太昊廟樂歌》一首。明嘉靖以前,伏羲廟祭祖程序不夠規(guī)范。明嘉靖十三年,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定了伏羲廟祭祀禮樂儀制,完善了伏羲廟祭祀禮樂規(guī)制。張鵬親自撰寫了《迎神曲》和《送神曲》各一章,配合祭祖禮樂和唱吟韻。并由黃仕隆負責(zé)刻石立志,作為傳祭樂章之本。邑人胡纘宗依明代通行的文廟祭祀樂章亦撰寫了《太昊廟樂章》七章,進一步規(guī)范了伏羲廟祭祖儀程。
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知州李鋐依照張鵬撰樂章原韻作新詞重刻石碑(碑現(xiàn)在立于伏羲廟西碑廊)。
張鵬所撰寫《太昊廟祀樂章》與胡纘宗所撰《太昊廟樂章》清乾隆版《直隸秦州新志·藝文》有載。
(摘自李寧民《人祖伏羲與宗廟》一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