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溝再入,便是四號觀景區(qū)。登上四號觀景臺,眼前一片連綿起伏的石崖屏障,似有悠揚的羌笛隨風傳來,這便是依據(jù)羌族歷史傳說而定名的羌王寨了。再向西北方向望去,猶如一個個土壇子組成的石峰,似盛滿仙女們專為王母娘娘蟠桃會釀造的美酒儲備待用,故名酒甕飄香。由此繼續(xù)前行,路的右手邊高高的山崖上,像是站著兩個人,其背后的一只大鵬鳥正欲展翅高飛,因受金庸《神雕俠侶》之影響,故取神雕俠侶以為景名。神雕俠侶的北邊,就是劉海戲金蟾了。將劉海得道成仙、金蟾修成正果的神話故事,用大自然的饋贈加以詮釋。繼續(xù)前行,眼前的山坡上一峰直插云表,此乃擎天柱也。其柱拄地擎天,偉標可嘉,驚嘆大自然之造化無窮。
順路轉彎前行數(shù)十米,路的右手岔道,是通往恐龍谷的必由之路。其谷尚待開發(fā),僅置大型恐龍雕塑于路口,不僅是為了供與游客互動,亦有集中反映甘肅恐龍棲息大省之寓意,也有開發(fā)旅游項目,進行科學普及的雙重考慮。站在恐龍谷口回望,此前看到的擎天柱突然化作一大一小的兩根石柱——一陰一陽、一公一母,相互依偎,地久天長,乾坤峰的宏名尊稱,舍它其誰?由乾坤峰將視線轉向北邊,陡峭的山包上有一似塔如龕的天成佳境,這就是神龕仙塔(落仙塔)。在神龕仙塔北邊的山崖上,有一塊凹凸不平的石崖,崖面上畫圖隱約,猶如應赴王母娘娘蟠桃大會的八仙們在此歇腳,故被命名聚仙崖。神龕仙塔的斜對面,有一塊布滿橫紋的石壁,遠遠望去,似有流水下瀉,猶聞濤聲在耳,因名濤聲依舊。以上為四號觀景臺區(qū)所屬諸景梗概。
沿恐龍谷口順路前行,便進入了五號觀景區(qū)。在沙石路的西北方有兩張?zhí)烊恍纬傻拿鎸γ娴难旅妫粋€陽剛,一個陰柔,似一對貼面而吻的青年情侶,此乃天斧沙宮景區(qū)最為經(jīng)典的景觀——沙宮之吻。這歷經(jīng)了千百萬年的深情一“吻”,給人以滿心的溫馨,心靈的快慰,無窮的遐思,心底油然而生愛憐之意。由此前行,清晰明麗的沙宮天闕橫亙面前,觀其令人“不知天上宮闕”,還是人間寶殿?華麗壯闊之形制,令人由衷贊嘆!
過了五號觀景臺,上得六號觀景臺,一條陡峭的山崖險徑,猶如登天的懸梯掛于半空,這就是登天梯景觀。攀上天梯,可直達沙宮天闕禁苑,一睹天上人間之別。站在六號觀景臺向東遠眺,遠山之上貌似長城的大漠烽燧遙遙可見;再順勢朝東觀望,對面的石峰下好像有一只猴子露出頭來,四處張望,急切地盼望著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師傅的到來,揭帖相救,重獲自由,遂得石猴出世之名。
下得六號觀景臺,站于路邊北望,遠山聳立一峰,且與不遠處的乾坤峰遙相呼應,定名日月峰,使其與乾坤峰成相得益彰之美。再往北走,在路的右手邊,即整個景區(qū)的二分之一處,正在籌建龍鳳客棧,以供來景區(qū)參觀的游客食宿休憩,途中“充電”。其地毗鄰,于鹽堿地中有泉水滲出,計劃開挖蓄水,修建人造景觀使成潛龍池,以寓龍子龍孫繁衍生息之出處。由此繼續(xù)前行,穿出山谷——即走出飛龍峽,眼前豁然開朗,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棗林片片、炊煙裊裊、農(nóng)舍幢幢,一片生機,綠洲棗園之名不為虛譽。至此,二號山谷飛龍峽景點簡述無遺。
從朱家下井子由北南折,便是三號谷景區(qū)——絲路古道。雖經(jīng)歲月磨礪,時代變遷,但滄桑過后,遺跡猶存。撥開塵封,理卻荒蕪,舊貌可尋。自大路右轉,尋小道入山谷,不遠處就是鑄劍谷了。只見陡峭的石壁前有一形狀奇特的石柱,恰似一柄倚天而立且插入大地的寶劍,大有戰(zhàn)國·宋玉《大言賦》中“長劍耿耿倚天外”之勢,故名倚天劍。倚天劍所在之地,尚有小廠擬定遷出,增置仿古軍事設施,建設鑄劍谷軍事互動區(qū),并融入冶煉、兵器、練兵、防御等軍事娛樂項目,以供游客玩樂,了解軍事知識,培養(yǎng)軍事娛樂興趣。
從鑄劍谷出來轉回大路前行,于高安公路左手邊,是一片開闊地,周圍峭壁聳立,眼前呈現(xiàn)出河道一條。其實,這里真正才是被長期淹沒于歷史長河中的絲路古道原址風貌。不管是當年的霍去病、張騫、岑參,還是持節(jié)使者、商旅駝隊、唐僧師徒,都是從這里向西而去的。這里,不愧為是絲路古道的活化石。在這片開闊地上,已有石料堆積,擬建仿古驛站——蘭泉驛,用以復活“歷史記憶”。于開闊地北望,遠處是一片連綿的山崖,形似儲物的倉庫。從這里不僅走來過鳩摩羅什,也走出去過唐僧師徒,因之,取名藏經(jīng)崖。在開闊地帶西側,峭壁林立,傳說這里是佛家修行坐禪的地方,故名達摩面壁。達摩面壁的對面,就是仁壽寺,相傳寺廟的石窟里曾經(jīng)就有一些像達摩一樣入定坐禪的佛徒,長年累月,誦經(jīng)悟禪。
離開仁壽寺,順高安公路前行,公路右手邊有一土臺,這里是七號觀景臺。站在七號觀景臺上,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綿長的山崖,此崖被命名為千佛崖。千佛崖的北邊有兩座石峰,一座像威風八面的獅子,一座像昂首卷鼻的大象,故名青獅白象,以應青毛獅子與六牙白象之典。由此路繼續(xù)前行,于路的左手邊,可見一片赭紅色的礫石山崖,借《楞伽經(jīng)》中佛祖“如來的法身,猶如恒河沙粒一樣,是永不壞滅的啊”之說,定名恒河沙。
至此,天斧沙宮固有和擬建的景區(qū)景點,筆底盡錄,悉數(shù)在目。只期不遠的將來,新舊景觀,各顯其驕;天然人造,共惠游客,并著力服務于蘭州文化旅游事業(yè),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宏偉戰(zhàn)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