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清代王士禎的這首詩,寫的是揚州冶春。
冶春曾是文人薈萃之地,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常在此地消磨時光?!董h(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揚州八怪紀念館原館長劉方明,也在此會面。這里已變成一家茶點老店,倚河而建,半在岸上,半出水中。探出水面的那部分,屋頂鋪著厚厚的茅草,古意盎然。
室內(nèi)三五人,都是劉方明平日往來切磋的好友,彼此聊著詩文、繪畫、揚州舊事。窗外的煙雨江南,似乎在與他們應和。身在其中,愈發(fā)能感受到那種浮躁社會里難尋的“雅趣”。
年輕時的劉方明和費新我(劉方明供圖)
命運仿佛畫了一個圓
劉方明是土生土長的揚州人。濃厚的人文傳統(tǒng)浸潤下,他自小喜歡寫寫畫畫、弄章刻印。上世紀70年代末,劉方明在蘇州當兵,在部隊醫(yī)院巧遇大書法家費新我。
費新我是我國杰出的左筆書法家。他的隸書古樸、楷書敦厚,尤精于行草書,作品結(jié)字嚴謹,線條干凈利落,章法錯落有致,運筆時而急促、時而舒緩,極富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當代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曾賦詩贊道:“秀逸天成鄭遂昌,膠西金鐵共林翔,新翁左臂新生面,單勢分情韻更長。”過去,劉方明常去費新我家里請教,閑聊中得知,費老原名費省吾,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由于生病導致右手打顫,他不得不以左手寫書法。
費老先生對這個愛好書法、積極上進的年輕士兵深為贊賞,兩人很快結(jié)為忘年交。當費新我得知劉方明自學篆刻已有數(shù)年時,立刻推薦他去向著名的篆刻家張寒月請教。
張寒月是馳名海內(nèi)外的藝術(shù)大師吳昌碩的高足,當時已經(jīng)75歲。“我去之前,有朋友指點我說應該用紅紙寫一張拜帖,內(nèi)容是:
正肅:張老夫子門下。受業(yè)門生劉方明百拜。”
張寒月看罷,非常高興,爽朗大笑道:“沒想到我 75歲,還收了一個軍中徒弟。來,師傅送你一件禮物。”說完,轉(zhuǎn)身取出一只古銅色緞面小盒,打開來,里面是一小團用黑錦緞包著的東西——一方名為“苦鐵”的印石。
“苦鐵”,意為鍥而不舍把刻印的刀都累苦,也是吳昌碩先生的字號。這方印,是多年前吳昌碩所刻的自用印。劉方明看到這么珍貴的禮物,激動極了,他內(nèi)心明白:“從今天開始我就正式成為海上畫派的杰出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海內(nèi)著名的詩書畫印大家吳昌碩大師的再傳弟子了。”當年弱冠之年的張寒月得古稀之年的吳昌碩指點,如今弱冠之年的劉方明又成了張寒月的徒弟,三代人傳承國粹的傳奇還被拍成電視劇,1983年在央視播出。
從軍隊退伍后,劉方明一直在文化單位從事藝術(shù)研究,近20年任職于揚州八怪紀念館。而吳昌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正好可以上溯至以鄭板橋、金農(nóng)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冥冥之中,命運仿佛為我畫了一個圓,把一切都接續(xù)好了……我如果早生300年,也許會成為八怪中的一員吧!”
劉方明和張寒月(劉方明供圖)
集詩、書、畫、印于一身
熟悉劉方明的人都知道,他有四絕:詩、書、畫、印。由治印而書法、而繪畫、而詩詞,正是吳派藝術(shù)的正統(tǒng)血脈。
劉方明的印,有著吳門扎實的秦璽漢印功底,又有突破創(chuàng)新。1980年,他因公務小住江蘇省昆山市,偶見當?shù)厣绞Y(jié)構(gòu)特別,拿在手里細看,發(fā)現(xiàn)其紋理或如纖云舒卷,游絲裊娜;或如蟒蛇穿行,若隱若現(xiàn)。他忽然想到:“君子取象自然而法天。”于是利用石頭的紋理變化,探索出篆刻藝術(shù)新的表現(xiàn)方式,自名為“山筋石脈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果然風格獨到,沙孟海先生譽為“新格之殘缺美”,謝稚柳先生更贊其為“金石之光”。
他的字,用書法家鄒正的話說,是“以漢隸強骨、憑魏碑出意、從晉書得韻”,讓人看了之后有厚重質(zhì)樸的感覺。
繪畫上,劉方明開始較晚,卻連連創(chuàng)新。吳昌碩的花鳥畫獨樹一幟,他怕陷于吳派窠臼,從一開始,就用吳昌碩的花鳥技法畫山水、人物;本世紀初,他獨創(chuàng)“辮子系列”,將揚州八怪的經(jīng)典傳聞和雅趣逸事入畫;10多年前,又揣摩著將摩崖石刻作為繪畫元素融入畫中,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幅作品,被畫壇所注目;后來,他被中央美院著名山水畫家姚鳴京教授吸收為訪問學者,開始領略“學今人,不如學古人,更不如學大自然”的境界。
劉方明喜歡寫詩,并且寫的是古體詩。揚州文化名家韋明鏵說看他的詩,就知道他必以“三真”(真氣、真意、真趣,是前人對于鄭板橋的評價)為圭臬。劉方明說自己創(chuàng)作時,紙上筆中要有心靈感應,于是生活中的種種觸動之處,都成了詩材。聆聽完昆曲演唱,立馬即興得句:“滿堂音粹繞梁囀,疑是仙閣傳玉笙。”教導孩子,寫下:“善悟多思勤作舵,寒梅開盡喜迎春。”
詩書畫印的深厚功底讓劉方明在畫壇上獨樹一幟,被同道譽為“揚州新八怪,四藝熔一爐”。
畫無古無今之畫
在中國書畫史上,揚州八怪變革了代代因襲的陳舊風氣,開創(chuàng)了一個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畫派。他們的創(chuàng)作方法深深影響著后世文人畫的發(fā)展。身為揚州八怪紀念館原館長,劉方明對他們有著獨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
“揚州八怪是一個群體,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不都是揚州人。其中成就非凡者其實有15個人,以金農(nóng)、鄭板橋、高翔、汪士慎、李鱓(音同善)、黃慎、李方膺、羅聘八人為代表,以及畫風接近而時常與他們并提的華嵒(音同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所以也稱為‘八怪十五家’。”
現(xiàn)在的揚州八怪紀念館館址,曾是金農(nóng)居住過的西方寺方丈室。而金農(nóng),也是揚州八怪中最為劉方明所佩服的人。“金農(nóng)一生游歷過很多地方,古稀之年到揚州,自稱‘心出家庵粥飯僧’,虔心畫佛,是一個藝術(shù)的苦行僧。他晚年畫佛甚多,仔細觀察,每幅均有鮮活的面相,但無一雷同,也沒有人們尋??梢娭鹣衩嫒荩@符合金農(nóng)‘同能不如獨詣,眾毀不如獨賞’的審美意趣。我行我素,特立獨行。每幅佛像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故事展現(xiàn)。揚州八怪中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也是獨此一人。”
最為大眾熟知的鄭板橋在《蘭竹石圖》中寫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這其實概括了揚州八怪的精華思想,他們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都強調(diào)師法自然,直抒性情;在書畫風格上,率興寫意,各顯特色;在表現(xiàn)手法上,追求詩書畫印,渾然妙合。”
突破了“正統(tǒng)”的束縛,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展示自我靈性,不斷創(chuàng)新,這也是劉方明一直以來所踐行的。
采訪許久之后,一直記得他的《高遠無限圖》,畫中小小的三個人分別立在高高的樹上、巨大的石頂上,或盤腿而坐,或直立其上,修禪悟道,有種天人合一的架勢。這種孤高肆意的畫法,不是揚州八怪,誰敢呢?(王晶晶)
人物簡介:劉方明,1958年7月16日生于揚州,字幺父、號亦園散人,自幼喜愛藝術(shù)。1979 年秋在蘇州服役時經(jīng)著名書法家費新我薦介拜海上畫派代表人物吳昌碩先生的門人張寒月先生為師,后又拜沙曼翁、康寧為師學習書法、國畫。其作品數(shù)十次參加全國性書畫展,出版?zhèn)€人作品專著20余本。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曾任揚州八怪紀念館館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