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學術指導,江蘇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南京民族樂團聯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聯合制作的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舞劇《紅樓夢》,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藝術表現力,成功摘得“荷花獎”舞劇獎。
這部舞劇不僅獲得業(yè)內的高度贊譽,更贏得了市場上的巨大成功,自2021年9月首演以來,舞劇已完成全國各地88場演出,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加場演出開票即售罄,成為中國演藝市場一張“爆款”名片。民族舞劇《紅樓夢》為何對當下“從不被傳統定義”的年輕人有著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這部現象級舞劇,又讓我們“收獲”了什么?
一朵“荷花”讓這部作品更加“圓滿”
“荷花獎”有著怎樣的分量?作為中國專業(yè)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荷花獎”獎項的權威性與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屬同一級別。兩年一次的“荷花獎”舞劇獎是對全國新創(chuàng)作優(yōu)秀舞劇的一次集中檢閱,更是一次最高藝術水準的巔峰對決。此次江蘇大劇院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紅樓夢》能從眾多“頂尖高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僅有的4部獲獎舞劇之一,實屬不易。
民族舞劇《紅樓夢》的主創(chuàng)和主演班底皆為中國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這一次摘得“荷花獎”,對于這群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肯定和鼓舞。當獲獎消息傳來,導演李超正在劇場排練,表達“祝賀”的手機短信此起彼伏地響起,打開信息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激動和興奮如潮水般涌動。
李超對當時參加“荷花獎”終評的緊張與期待,仍然記憶猶新。演出前,劇場突發(fā)小故障,吊桿無法正常升降,導致整個劇目包括燈光和演員站位都需要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舞團里的每個人都緊繃著神經,全身心地進入到一種備戰(zhàn)狀態(tài),后臺安靜得掉根針都能聽得見。”面對意外,整個團隊臨危不亂,迅速制定了應急方案,作出了最佳調整,確保了演出順利進行。
“荷花獎的比賽高手如云,我和我的團隊都特別希望能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個高質量的演出版本。”當晚,“十二金釵”縱情舞動,配合著燈光所呈現出來的極致夢境,再造了“大觀園”的奇跡。演出結束后,該劇的另一位導演、同時也是劇中賈寶玉的扮演者黎星和李超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這一次能夠拿下荷花獎,讓我覺得這個作品更加圓滿了,就好比我們在劇中結尾設計的‘團圓’情節(jié),當‘團圓’真的在我們的生命中發(fā)生的時候,心里滿是美好和興奮。”
精雕細琢,讓經典煥發(fā)時代光彩
一部作品的成功,需要千錘百煉。為了備戰(zhàn)荷花獎,主創(chuàng)團隊如同一位藝術“匠人”,以更嚴謹的要求和藝術標準,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精雕細琢”。一位“三刷”的觀眾表示:“每看一次舞劇《紅樓夢》,都會有新的驚喜,都能看到主創(chuàng)團隊對劇目編排的更新和進步。”
這些“驚喜”的背后,正映射出主創(chuàng)團隊對藝術的敬畏和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導演黎星和李超將參評“荷花獎”視為一個打磨作品的契機,他們反復推敲劇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追求每一個動作的精確和優(yōu)雅、每一個表情的真實和細膩。
“正式比賽前,我們整個團隊在上海又重新排練了兩周,對舞臺做了很大的調整,尤其是多媒體方面,有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重新包裝與升級。”
排練時,黎星與李超達成共識:演員一個小眼神、小動作的拿捏,都需要與原著“嚴絲合縫”。因此,他們要求每位演員不僅要熟讀原著,還要為角色寫人物小傳,將自己對角色的深入剖析,通過動作、姿態(tài)和表情,傳遞出不同角色的情感世界。“比如下半場黛玉之死后,寶玉在舞臺上的獨舞呈現,我們特別增加了起舞前的一個‘空拍’。這個空拍成功地讓所有人的心跳‘漏’了一拍,因而也積蓄了更多的情感能量。”李超說。
賈寶玉的率真純情、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寶釵的沉靜優(yōu)雅……舞劇中,每一位舞者都以純熟的功底和靈動的身姿展現出角色的獨特魅力。盡管已經看了幾十場演出,但每一次上場前,李超仍然會感覺緊張。演出時,他時常站在舞臺的上場口張望,被舞臺上演員們的情緒高低起伏所感染的同時,又會有一種“無比幸運”的感覺涌上心頭,“能夠在這個時代的舞臺上,呈現出年輕一代對經典作品的理解與表達,并且被大多數人所認可,這對于我而言,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
“破圈”成功背后的密碼
市場,永遠是檢驗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一個“金標準”。
舞劇《紅樓夢》自2021年在江蘇大劇院完成首演以來,共計在全國各地完成了88場演出,收獲了一批又一批的“真愛粉”。很多觀眾選擇二刷、三刷,甚至有“鐵粉”不惜從全國各地飛來,奔赴荷花獎比賽現場“送考”。為緩解觀眾“一票難求”的遺憾,舞劇《紅樓夢》在“荷花獎”舞劇評獎演出之際,不得不臨時加演了三場。
眼含熱淚,掌聲雷動,演員多次返場,觀眾仍久久不愿離去……這是舞劇《紅樓夢》演出結束后,經常見到的場景。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也能頻頻看到由此引發(fā)的熱烈討論。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連眨眼都覺得是不尊重的舞劇。”還有粉絲評價說:“看完舞劇《紅樓夢》,才明白什么叫‘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面對觀眾的熱情反饋,李超認為,中國舞劇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幫我們打開了通過舞蹈去訴說中國故事的“通道”,“我們不僅通過舞蹈呈現作品,更重要的是將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與情感,與觀眾達到了一種共鳴。很多觀眾說他們在紅樓眾生相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我想正是這種‘共鳴’,成為了支撐觀眾二刷、三刷的動力。”
“《紅樓夢》的美學是傳統美學,它的審美、氣息,包括舞美、服裝細節(jié)等等的設計上,我們都用了中國傳統的語匯去進行包裝、解構、整合。”在黎星看來,舞劇就像是“轉接口”,一邊連接著傳統與現代,一邊連接著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極大地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需求。
“從技術上看,對立、反差、映照等,是構成《紅樓夢》象征世界與隱喻人生的基本創(chuàng)作手段,這也是最具中國化的表達方式。”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潘訊評價說,舞劇《紅樓夢》的成功在于深刻理解、創(chuàng)新運用了這樣的中國化表達,用青春肢體勾連起傳統與當下的對話,實現了舞臺修辭對文字修辭的轉化。“每一位熱愛《紅樓夢》的讀者,都會在曹雪芹描繪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之上重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圖景,這是更深沉隱秘的中國審美與中國哲學,而舞劇《紅樓夢》無疑觸碰到了她的‘脈搏’。”
演出過程中,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發(fā)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舞劇《紅樓夢》80%的觀眾來自外地,80%的觀眾是女性,平均年齡27歲左右。“這表明,作為一部以女性命運為主題的舞劇,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女性觀眾。”他表示,這部作品成功開啟了很多人“為了一部劇奔赴一座城”的跨城觀劇模式,很多觀眾來到南京觀劇的同時,也為城市帶來了流量,推動了演藝成為文旅融合發(fā)展中新的增長點。
省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寧表示,這樣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江蘇大劇院將繼續(x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繼續(xù)把藝術創(chuàng)造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將江蘇文脈融入文藝創(chuàng)作中,探索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舞臺呈現方式,創(chuàng)作出更多代表江蘇文化內涵、體現江蘇特色、展現江蘇精神的舞臺作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