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親 圓夢天水
87年前,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二方面軍第十六師師長張輝,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在搶奪娘娘壩的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長眠于甘肅省天水市娘娘壩這片他曾戰(zhàn)斗過的土地上。
多年來,天水人民從來沒有忘記這位保衛(wèi)過他們家鄉(xiāng)的英雄,每逢清明節(jié)社會各界都會有組織的來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祭奠英雄。同時,張輝師長的后人也一直在苦苦尋找這位他們未曾謀面的親人。后來張輝師長孫子張要林等人終于在重走長征路等活動中,特別是看到甘肅天水秦州區(qū)一家四代人守墓八十多年的報道,以及微電影《守望》播出后才找到了爺爺張輝的足跡,在那一刻就萌生了來天水尋親的想法。
張輝師長的孫子張要林曾說,他們以為自己的爺爺犧牲在了江西,曾經(jīng)一度上井岡山尋找,但都沒有結果,自己的父親也抱著這個遺憾離開了人世。父親在彌留之際,緊緊拉住他們的手,囑托他們一定要找到爺爺張輝。
于是在2021年5月19日,張輝師長的家鄉(xiāng)平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親屬張要林等人不遠千里,踏上了尋親之路。一行人先后到天水市秦州區(qū)烈士陵園、娘娘壩烈士陵園祭奠憑吊張輝烈士。親人們站立在張輝烈士的墓碑前慟哭流涕,并用手輕輕摩挲著烈士墓碑,就像是穿越時空撫摸親人的臉龐。那一聲“爺爺,我們來看您了。”劃過歷史的長河將回蕩在張輝烈士的耳畔。盈盈淚眼,思君深重。數(shù)十載朝思暮想,兩代人不懈尋親,在此時終于與親人“相見”,實現(xiàn)了心心念念的團圓。
這份團圓來之不易,張要林等人十分感謝李逢春老人為自己的爺爺守墓多半個世紀的辛苦,也感謝高維漢老人義務打掃張輝烈士陵園并對張輝感人事跡義務宣傳講解的忙碌。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高維漢就開始注意收集與烈士相關的資料,義務做陵園的講解員。收集的資料漸漸多了起來,于是2003年起,他相繼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浩氣長存》等幾本小冊子。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才使得張輝師長的英雄事跡被后人所知。
相關資料顯示,張輝,原名張八秋,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一個貧農(nóng)家庭。他從小天資聰穎、刻苦讀書,接受了先進的思想,15就踏上了革命道路。在他年僅25歲的短暫人生里,他屢建戰(zhàn)功、功勛卓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中華著名烈士”。
2022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張要林等人只能無奈選擇線上祭祀,追思親人。
2023年7月5日,孟夏時節(jié),草木蔥蘢,湖南省平江縣政協(xié)副主席潘如意、“紅色平江”五年計劃指揮部指揮長張滿蘭、退役軍人事務局、文旅廣體局、融媒體中心等相關人員以及烈士家屬張要林、張衛(wèi)林一起來到天水市秦州區(qū)娘娘壩,在靜謐肅穆、松柏滴翠的牡丹山烈士陵園,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并在張輝烈士墓碑前祭拜,聆聽原秦州區(qū)政協(xié)主席霍秀清講述張輝烈士的戰(zhàn)斗事跡和守墓人李逢春為烈士守墓的感人故事,盡管霍秀清近幾年身體抱恙,行路不便,但她依然不讓別人攙扶,堅持上山祭拜張輝烈士,他們共同追遠張輝的崢嶸歲月。
平江縣政協(xié)一行還調(diào)研學習了天水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情況,并看望慰問李逢春老人的后代李鵬、趙正明、趙安生、趙凱和高維漢老人的后代高虎平、高雪濤等。潘如意說:“我們此次行程是一次緬懷之旅、感恩之旅、傳承之旅、友好之旅和邀請之旅。我們感恩甘肅人民對革命烈士的深情厚誼,也將把張輝烈士的相關事跡以及甘肅人民為張輝陵園籌建作出的努力做好宣傳,傳承好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同時,秦州人民的熱情也讓我們備受感動,我們誠摯地邀請曾為烈士墓付出艱辛努力的秦州人民來張輝烈士的家鄉(xiāng)平江做客。”
張輝烈士孫子張要林說,“這一次天水之行首先是尋根,看到秦州區(qū)既有張輝烈士陵園又建有張輝騎馬的雕像廣場,我們是來學習天水人民對于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其次是祭拜爺爺張輝,學習他的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我們要用長征精神教育后代,為了社會主義的繁榮富強,刻苦工作,為了國家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紅軍師長張輝烈士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放射出生命的光華,他不朽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世來者奮斗不息、砥礪前行。在英雄事跡的鼓舞下,甘肅天水與湖南平江攜手同行,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