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百里石窟走廊:水簾洞石窟群
天水百里石窟走廊
天水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歷史重鎮(zhèn),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魏晉以來,隨著佛教東傳,天水境內渭河沿線自西向東逐漸形成了木梯寺、水簾洞、拉梢寺、華蓋寺、大像山、麥積山、仙人崖等32處石窟寺,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這些石窟寺規(guī)模較大,分布集中,風格代有傳承且一脈相續(xù),藝術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在全國均屬罕見。
水簾洞石窟群 水簾洞石窟群位于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現有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顯圣池四個單元,為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院。水簾洞石窟群始建于北周,經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顯圣寺、拉梢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臺寺、千佛寺)、五臺(蓮花臺、清靜臺、說法臺、鐘樓臺、鳴鼓臺)十二處人文古跡,分五組散布于方圓數公里以內,與雄奇險秀幽曠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成為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跡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于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簾洞在形似斧劈的試斧山東側之峭壁上,是一個約50米長,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當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多座建筑,各殿、臺、亭、閣依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塑當地民間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相輝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
拉梢寺創(chuàng)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拉梢寺氣勢雄偉、古樸壯觀,因世界之最摩崖高浮雕大佛造像而聞名于世,又稱大佛崖。據傳,建寺時自崖腳積木至巔,功畢逐次拆木而下,故名拉梢寺。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余米,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佛坐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當作響。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從拉梢寺沿溝進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因壁畫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懸塑七佛,故俗稱七佛溝。巖洞一側崖面上以木樁棧道分為壁畫和懸塑造像兩部分。洞內原有七窟,現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tài)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清秀,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千佛洞高約20米,深約500米,主要有三廳(千佛聚會廳、萬年國畫廳、八仙醉樂廳)和五室(吉祥室、聚會室、仙壁室、寶劍室和醉仙室)組成。“千佛聚會廳”由千余尊形似小石佛的畫面組成,“萬年國畫廳”由三大幅10米見方的壁畫組成,一幅如江河奔騰,一幅如天馬行空,另一幅則有山有水,有亭榭樓閣,色彩、層次均搭配得當,天工巧作,令人叫絕。
顯圣池位于水簾洞東南側,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鳴琴”之稱。其中佛像多系唐時所造,僅留殘跡?,F存北周壁畫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還有打子洞、圣賢壁、馬鞍石和仙人張果老毛驢吃草處等民俗景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