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隨著主持人送《榜文》活動結束,庚子(2020)年秋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禮活動在天水伏羲廟圓滿落幕。
當天的送神儀式有請方神黑爺像至伏羲廟先天殿月臺觀禮;在伏羲圣像前明燭、上香、化表、獻茶;方神黑爺像出伏羲廟向西繞伏羲城西門一周,至西牌坊前舉行送榜文活動;恭送伏羲神位仙升儀式等。
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fā)祥地,天水民間祭祀太昊伏羲典禮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載著本土文化的悠久歷史。據史料記載,祭祀伏羲典禮有文字記載始于秦早期,西漢繼承秦之郊祭制度,東漢沿用此制。唐玄宗開元年間,在京師長安建三皇廟祭祀,逐步規(guī)范了祭祀典禮儀式。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天水卦臺山伏羲廟始立廟祭祀。金章宗明昌年間,卦臺山祭祀伏羲始成規(guī)格,形成年年祭祀風俗。元代元貞年間,元成宗詔命全國通祀三皇,當時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和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申報禮部,官府出資,官員主祭。明初沿襲元制,民間祭祀并存。明成化十九(公元1483)年,在秦州創(chuàng)建伏羲廟,正德五(公元1510)年,卦臺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活動,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伏羲廟,卦臺山逐漸變?yōu)槊窦缊鏊?。嘉靖二年開始,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正規(guī)化、制度化,由朝廷禮部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費用列州署財政,制禮作樂,進一步規(guī)范祭祀程序,祭祀活動進入鼎盛時期,伏羲廟成為全國規(guī)格最高的祭祀伏羲中心。清代初年,沿襲明代祭祀程序,同時在京師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伏羲活動逐漸轉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大典以后,至今已成功舉辦31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