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a毛一级a做免费视频_免费AV无码网址_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_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波西米亞狂想曲》:一個00后的觀后感

那時離《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大陸上映差不多還有半年的時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海報,我就】意識到今年春天我將參加一次朝圣之旅,一次遲到的盛大葬禮。

那時我想象著3月22日那天,當這次朝圣兼葬禮落下帷幕,當片尾曲《The show must go on》最后一個音符在空曠的電影廳落下,回蕩,然后不絕如縷,我將如何像其他Queen的粉絲一樣,邁著沉重的步伐涕泗橫流地穿過幽暗的出口走廊。

然而幸運而又出乎意料的是,我今天離開電影院時,感到一股暖流在心間滌蕩,步伐竟不由自主的變得輕快,預期中的淚水被微笑取代。

也許我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也許那些在夜闌人靜,孤身一人的時刻,從頭到尾播放Queen85年溫布利球場十萬人演唱會現(xiàn)場專輯的日子里,我已經(jīng)將所有應該為弗雷迪·摩科瑞流的淚全部融入到血液里,化為一股無形的力量,支撐著我度過了不知多少個痛并著快樂,迷惘并著堅定,失落并著希望的日日夜夜。

所以如今每當耳邊響起Queen的旋律,我的內(nèi)心總是分外平靜,沒有傷感,也沒有瘋狂,只有緬懷。

正如導演沒有選擇讓這部電影結(jié)束于弗雷迪·摩科瑞病逝的陰影之下,而是結(jié)束于溫布利球場十萬觀眾排山倒海的歡呼、吶喊聲之中,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那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灑脫,搖滾是永遠不會容許兒女情長的。

我最早接觸Queen大約是在初三,那時無意中在QQ音樂中發(fā)現(xiàn)那兩首因經(jīng)常在體育賽事播放而耳熟能詳?shù)摹禬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aigns》竟是Queen的代表作,頓覺驚喜而又意外。

然而我起初以為Queen只有像這兩首歌一樣的通俗大眾歌曲,直到后來了聽了如《Bohemian Rapsody》這樣具有古典主義風范的史詩級歌曲才意識到,Queen還真不愧是搖滾界的queen,而他們的歌曲正好具備了女王般高貴、華麗的氣質(zhì),讓我在此之前聽過的許多粗制濫造、無病呻吟的當代流行歌曲相形見拙。

那時學校不允許用手機和電腦,一部一百多塊,連重低音音效都沒有的MP3成了我在百忙的學習生活中僅有的消遣渠道。

自從我開始用那個MP3我就發(fā)現(xiàn)里面始終少不了Queen的歌曲,那時我感覺Queen是作為資深搖滾樂迷的我聽過的百里挑一的,能夠與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形成共鳴點的樂隊,在學校午休時插著耳機聽他們的歌成了我在學校唯一完全屬于自己的時光。

從《Bohemian Rapsody》中的矛盾與掙扎,到《Love of my life》中戀愛的深情與苦澀,到《I want to break free》的自由奔放,再到《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中的莊嚴恢宏,都承載過我青春年華心靈的悸動,有時我甚至感覺Queen的許多歌就是專門為我而寫的。

其實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在他們歌曲的歌詞和旋律中發(fā)現(xiàn)我和Queen的靈魂人物,主唱弗雷迪·摩科瑞的內(nèi)心深處有太多共同點,他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掙扎,他在個人感情生活中的進退維谷,他反世俗的理想主義精神,似乎都在在我身上到了復制。

那時我感覺,我很懂弗雷迪摩科瑞。然而看了電影才發(fā)現(xiàn)我對弗雷迪摩科瑞了解的太少,從電影里展示的他的一些我還未知的經(jīng)歷中我發(fā)現(xiàn)他比我想象的還要偉大。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弗雷迪摩科瑞的一生有過太多的磕磕碰碰,和樂隊之間的、和經(jīng)紀公司之間的、和愛人之間的……總是接二連三。

在他坎坷的命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所特有的任性、敏感、脆弱。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到一個浪子的率性,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骨氣,一個命運戰(zhàn)士的勇氣。

我昨天晚上看了一段中國搖滾之父崔健的采訪視屏,崔健在其間提到的一個觀點令我拍案叫絕:藝術就是不妥協(xié)。

而對我來說,如果有人問我搖滾教會了我什么?那最重要的,一定是永不妥協(xié)?;蛘哒f,我認為搖滾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永不妥協(xié)。

所以我認為搖滾樂是最接近藝術本質(zhì)的音樂類型之一。而弗雷迪·摩科瑞的經(jīng)歷正好將永不妥協(xié)的搖滾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在電影中的三次的不妥協(xié)最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樂隊在發(fā)布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期間和唱片經(jīng)紀人選定電臺歌曲時,弗雷迪·摩科瑞執(zhí)意要打破電臺只能播放三分鐘通俗大眾歌曲的規(guī)定,堅持選定自己原創(chuàng)的長達六分鐘的史詩級歌曲,偏離大眾口味的搖滾歌劇——《Bohemian Rapsody》,最終和唱片經(jīng)紀人撕破臉皮。

弗雷迪·摩科瑞當時的憤怒為當代一味追求產(chǎn)業(yè)化、商業(yè)化的音樂市場,也為重娛樂輕藝術的現(xiàn)代人甩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這種忠于個人真情實感的純粹藝術觀在當今的時代實在是難能可貴。

第二次是在車上另外一個人(好像也是個經(jīng)紀人)向他提出讓他學邁克爾杰克遜從Jackson5中單飛那樣,從Queen單飛來換取更多名利的想法時,他氣急敗壞地把他哄下車。

那一刻我為他那種淡薄名利,對世俗利益的誘惑橫眉冷對、勢不兩立的氣節(jié)感到肅然起敬。

第三次是他在得知自己已患上絕癥時,沒有選擇黯然神傷、自甘墮落,而是選擇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和樂隊其他成員一起在舞臺上燃燒最后的熱血,締造最后的輝煌。

然而,這也是他最后一次不妥協(xié)。

電影的情節(jié)在溫布利球場十萬人的演唱會上達到了巔峰。臺上那高亢的歌喉,嘶叫的吉他,凝重的貝斯,鏗鏘的鼓點,和臺下十萬觀眾的歡呼、吶喊聲交織在一起,如山崩,如地裂,如千層雷電,如龍王翻四海,如盤古開天地。

那場景,是何等的驚天地,泣鬼神!主演的演技也在此達到巔峰。那走位,那體態(tài),那表情,那動作,那吶喊,乃至每一根汗毛中所包含的全部投入與激情,可謂如癡,如醉,如狂。

此刻弗雷迪·摩科瑞的表演可謂出神入化,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靈魂,乃至生命交給了音樂。

即使弗雷迪·摩科瑞最后沒能戰(zhàn)勝病魔,然而我并不認為他失敗了。世俗的眼光對成功的定義往往是: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對失敗的定義則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然而弗雷迪·摩科瑞的故事則讓我們重新對成功和失敗進行定義。真正的失敗應該是:向限度屈服,失去了戰(zhàn)斗的勇氣。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始終向限度發(fā)起挑戰(zhàn),戰(zhàn)斗到最后的時刻。

這一點,弗雷迪·摩科瑞做到了。于是正如他的那首《We are the champaigns》里面所唱的,他成為了永遠的champaign,永遠的世界之王!

說到這里,誰還有理由說弗雷迪·摩科瑞乃至Queen不偉大?

可惜當代的青年人沒幾個能夠理解他們的偉大,也沒幾個能理解搖滾樂的偉大。

作為一個00后,也可以說是新“垮掉的一代”的其中一員吧,每當我因淪陷于上世紀經(jīng)典搖滾樂那或鏗鏘激昂,或感時傷懷的旋律中而不能自拔,總禁不住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起來,不知道是自己太悲觀了還是太敏感了,我只是真心為自己沒有生在一個充滿了詩和遠方的理想的,文藝繁榮的黃金時代,而生在了一個崇尚物質(zhì)消費主義,連“學貓叫”也能成為熱門的浮躁時代深感遺憾,也為自己60后或70后的父母能夠在羅大佑、崔健、唐朝、黑豹、魔巖三杰的音樂中度過青春,能在最好的年華遇上最好的時代深深而感到羨慕。

然而如今大行其道的小鮮肉帶來的那些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快餐文化則是令當代青年人“娛樂至死”的精神鴉片,使他們被磨平了棱角,喪失了理想。

在這里,我忍不住向全世界宣告一句:我想回到有Queen的時代,我想回到那個搖滾老炮大行其道的時代,我想回到那個經(jīng)典的聲音風起云涌的時代!

那個時代的音樂的意義超越了音樂本身。它是一個時代的標記,一聲來自靈魂深處的石破天驚的吶喊,一股永不冷卻的涓涓奔涌的熱血,它便是搖滾精神。

它承載著對社會的批判,對時代的反思,對變革的渴望,對命運的抗爭,對真理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化為一股風卷殘云般的洪荒之力,穿越歷史,超越時代,劃破蒼穹,直至永恒。

搖滾萬歲!Queen永垂不朽!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