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年俗異常濃郁,一般來說從臘月就著手籌備,至正月十六朝拜完伏羲(人宗爺),真正的年才算過完。其中主要的節(jié)日有臘八節(jié)、灶王節(jié)、除夕、春節(jié)、五福節(jié)、朝觀、元宵節(jié)、朝人宗爺?shù)取,F(xiàn)在就讓我們來追溯一下,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之間,天水過年都會有哪些習俗。
除夕夜城隍廟敬香
——業(yè)經(jīng)消失的天水年俗
□張廣成
在早年,天水年俗中有一項重要的民間活動,就是初夕夜到市區(qū)城隍廟去敬香。
天水城隍廟也就是如今的“漢忠烈紀將軍祠”,座落于市區(qū)青年北路南端路口之東邊,天水奉祀的城隍就是漢代將軍紀信。紀將軍在楚、漢相爭的滎陽之戰(zhàn)中,充當劉邦的替身被項羽燒殺,劉邦得以逃脫,從而成就了劉邦后來一統(tǒng)天下,遂開漢朝四百余年的基業(yè),紀將軍厥功至偉!
紀將軍是哪里人呢?由于原始史籍缺載,所以眾說紛紜。有說紀將軍出生于四川閬中的西充,出生地未必是其籍貫。但《辭源》說是趙城人,惜未標出資料來源。此外陜西城固、河南鄭州等地亦均傳有關(guān)涉紀將軍的遺跡。
唐·林寶《元和姓纂》說紀姓“望出天水。”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說,紀姓為天水七大郡姓之一,又《大明一統(tǒng)志》明確記載:“漢紀信,成紀人。”。所以,在未出現(xiàn)有力的證據(jù)可作定論時,說紀信是天水人,還是有根據(jù)、有道理的。
緣此,作為紀將軍鄉(xiāng)梓的天水,就建有紀將軍祠廟、以天水城隍尊神奉祀,原來北門外還有紀將軍墓冢(明·胡纘宗說是衣冠冢)。往日,天水城隍廟的香火,日不間斷,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更是興旺。這些,無疑表明了天水民眾對于家鄉(xiāng)這位保劉安漢的歷史先烈的緬懷、敬仰和崇奉。
那時,青年北路街道較狹窄,名叫“鐘樓巷”。在鐘樓巷的中斷東邊,有一窄小的院落,可通城隍廟神殿(民間叫“隍爺寢宮”),此院落俗稱“隍廟后門”。院落內(nèi)只居住著一戶張姓人家,其當家的是個“陰陽”,人們稱呼作“張陰陽”。張陰陽在當日可算作是一位公眾人物,幾乎大人小孩皆知其人,據(jù)說他是專門“侍候”隍爺(城隍)的,每天打掃殿堂,擊磬焚香,更神奇的是早疊被、晚鋪床侍候隍爺起居。于是,民間也就留傳著一些張陰陽經(jīng)歷的隍爺顯現(xiàn)靈異的傳聞。
昔年,春節(jié)前的三十傍晚,家家戶戶先是把書寫有先祖名諱神享的、包好的每份紙錢,按般輩依序陳列于正房正面且擺有禮品的供桌之上,舉家人等依次叩拜行禮,戶外燃放爆竹,這就是“坐紙”迎接先人。一般到初三,依禮送走先人,攜所供的封紙到先輩墓園叩焚。“坐紙”儀式結(jié)束,大小人等圍坐一起同進“團圓飯”,共敘親誼,通宵不眠,供桌上香燭不斷,這叫“守歲”,其中也蘊涵有陪伴先人共迎新春的意蘊。“坐紙”的民俗至今亦然躬行保留。
爾后,除留有“守歲”的人,每家必有一人或數(shù)人、也可領(lǐng)著小孩,步行前往城隍廟拜謁“隍爺”,敬香祈福,求得來年闔家吉祥如意。倘能燒到頭香,則倍感福祉即臨,慰籍榮幸。
當是時,城區(qū)道路上人潮如流,熙熙攘攘,齊向隍廟(紀信祠)涌動。人們從隍廟前、后門進入,后門入廟者似乎要多一些,通道略顯窄狹,以致比肩繼踵而行。廟內(nèi),殿堂之內(nèi),燭火輝映,鼓磬之聲不絕于耳,殿堂階前,香煙繚繞,行拜禮者人頭攢動,此起彼伏,連續(xù)不絕。人眾雖多,但毫無雜噪之聲,拜謁者均流露著虔誠敬畏的神情,所以,廟內(nèi)氣氛異常肅穆有序,拜謁完畢的即行離開返家,后面的人接而續(xù)行。
另、聽老輩人講,除夕隍廟進香完畢,到夤夜時分,可去隍廟附近的十字路口,披張驢皮,躲在角落里,屏住氣息,不要出聲,屆時就會聽到神靈或仙人在說話,從中就會獲知來年的吉兇禍福。究竟是否有人去踐行過此事?就無從查知了。
總之,除夕天水市民隍廟敬香祈福的民俗,頗具規(guī)模,當與年后初九朝玉泉觀、十六朝人宗廟,并稱為天水三大年關(guān)前后的民俗活動。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如今早已式微而消失,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再續(xù)贅兩則有關(guān)隍廟的故實。也是聽老輩人講,當年隍廟門口兩邊,立有兩尊站立的力士塑像,市民稱作“黑白爺”,倘有家庭丟失人口或外出無音訊長期未歸的,家人給“黑白爺”嘴角涂抹一點鴉片、并掛一雙麻鞋,以期失散親人回歸。后來,在民國時期,政府拓寬街道被拆除。市民中卻流傳,“黑白爺”是自己走了。還是聽老輩人講,進廟兩廂有拔舌、挖眼等地府群塑多尊,且裝有機關(guān),進廟之人不留意踩踏到機關(guān),塑像就會移動,迎面而來,嚇壞了人,后來也拆除了。記此,以備忘卻。
【正月初一】:春節(jié)
□辛 軒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所謂三元,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因此正月初一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這一時刻,天水至今有非常濃郁的習俗。
燒頭爐香
除夕夜歲交子時,男女老少爭相去本村神廟或宗廟,燒頭爐香,人們認為奪冠者來年必交好運,全家會康泰平安。
點火動土
天水俗諺:“有吃沒喝,三十晚上一盆大火”,除夕夜歲交子時,家家當院點燃大火,鳴放鞭炮。家長并從東西南北四方各挖一撅頭,之后將撅頭插在火灰之中。其寓意一是驅(qū)除年鬼,一是預示來年必紅紅火火,一是酬祭太歲,從此四處可以動土。天水民間認為,年是個兇猛的動物,每年的這時要出來作祟,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爆竹就是將竹子放在火中燒烤,竹節(jié)內(nèi)蓄的空氣受熱膨漲而爆炸,發(fā)出震耳的響聲,從而嚇退“年”這個怪物,或在火內(nèi)放一把粗鹽以受熱爆響,現(xiàn)在則點放鞭炮。
搶膾
除夕夜家家備有美味佳肴,舊時有搶食一俗,謂之搶膾。并,初一早晨天麻麻亮,家家戶戶的孩子們聚在一起,東家進,西家出,奔向鋪面門店,口內(nèi)高喊:“快!快!快!”,主人則端出核棗、糖果、硬幣等相贈,快膾同音,也謂之搶膾。搶膾是一種祝愿活動,快則為快點發(fā)財?shù)囊馑肌?/p>
摸牛角
初一早上天麻麻亮,家中老人摸牛角、牛頭上過去一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種籽,因過去一年中在碾場等農(nóng)事活動中會有一些作物種籽存留上面,如小麥、豌豆等,天水民俗認為,摸出哪種作物則預示本作物來年必大豐收,安排農(nóng)事時便多播種該作物。
摔擔
初一早上一開大門,家主即開始摔門擔,邊摔邊念:“一摔擔,余糧萬石;二摔擔,黃金萬貫;三摔擔,牛羊滿圈;四摔擔,合家平安“等。之后,在大門口貼出門見喜;槽頭貼六畜興旺;箱柜貼黃金萬兩;書柜貼學好孔孟;廁門貼出恭入敬;騾馬鞍上貼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等祝辭。
食蒜
正月初一早飯時,每人要吃一些蒜并要朝屋前院后潑灑蒜泥,意謂可發(fā)真氣和避疫氣。此俗起源頗早,似乎在魏晉就已有之?!讹L土記》載:“元旦造五辛盤”注:“五辛,所以發(fā)‘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薈苔、胡荽是也”。如令在鄉(xiāng)下某些村莊,初一早上忌梳洗和灑掃屋子,梳洗和打掃屋子都要在迎來喜神后進行。相傳初一早上梳洗和打掃屋子,就會打掉豌豆花,來年豌豆就不結(jié)籽。
占半耗
《問禮俗》載:“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因此,在正月初一日至七日,便以陰晴占豐耗。具體說,若初一為晴天,那么這一年的雞便長得好,下的蛋便多;若初四為陰天,因初四為豬日,那么這一年豬就特別容易死,等等。
迎喜神
正月初一早飯一過,婦女抱上孩子,孫子扶著爺爺,男人牽著騾馬,娃娃提著花炮,全家出動.熱熱鬧鬧,喜氣洋洋,開始迎喜神,此為大年中最熱鬧喜慶的活動之一,據(jù)老人們回憶,解放前秦州城內(nèi)迎喜神時各家各戶給毛驢披紅掛彩、人們騎上后朝喜神的方向奔跑。如今鄉(xiāng)下迎喜神時一要通過喜鵲安巢的方位來確定喜神的方位,若巢門朝東,則喜神在東,朝西則喜神在西。二要在迎罷喜神返回時,用騾馬馱一些土,謂之金土銀土,來年必然大富大貴。三是有喪事未滿三周年者要給死去的人戴孝。四要進行賽馬等娛樂活動。其中正月初三下午送先人(送紙),將紙燒在祖墳后,一回來就開始耍秧歌,叫燒紙秧歌。
拜年
喜神迎來后,人們便給本村有“新靈紙”(家有喪事未滿三周年)的人家送紙。“紙”即同先人紙,可簽神牌,也可不簽,邊送紙邊拜年。拜年之俗非常普遍,如《清嘉錄》中所言:“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給鄰居親戚拜年的同時,有條件的人家要拴秋千,孩子們便開始蕩秋千游戲?!豆沤袼囆g(shù)圖》載:“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正月初五】:五福節(jié)
正月初五是新年的第一個五,俗有五金魁首,五福捧壽、五福臨門等說法,又叫五福節(jié),所謂五福一曰福、二曰壽、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所好者德),五曰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因而天水形成濃郁的五福節(jié)俗。
等路神
《清嘉錄》載:“(正月)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天水習俗則是此日早早起來,背一只糞斗,在村頭路口等路神,相傳路神往糞斗中投一塊石頭,返回后石頭就變成了金子。此俗今已衍化成了是日早晨往家里背土,謂之金土銀土。路頭神也叫行神,因人們出行以求平安,故出現(xiàn)了行神,而人們出行又多為圖得錢財,故后來行神又衍化成了財神。財神有五路財神之說?!惰T鼎余聞》說:“或云財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另一說謂為南朝顧希馮之五子死而封為財神。在《封神演義》中,有姜子牙封趙公明為正一玄壇真君,率領(lǐng)部下四位正神,曰: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這五位后來民間或稱為五路財神。然而天水所祠五路財神為趙公明、關(guān)羽、比干、郭子儀、岳飛。
送五窮
天水鄉(xiāng)俗,正月初五日揭起席墊,將土炕上四角各掃一笤帚,中間掃一笤帚,共掃五次之后將所掃之炕土倒掉,叫送五窮。窮即窮神,天水直呼為窮鬼。窮鬼相傳名叫瘦約,據(jù)《金谷園記》載:“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仿糜,棄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窮鬼。”天水民間相傳的窮神則是姜太公的妻子馬氏。相傳當年姜子牙封神時,其妻馬氏因曾棄他而去而羞于見他,只鬼鬼祟祟地在門口張望,姜子牙不曾看清,脫口道:“誰像窮鬼一樣,在門口站著”。就這樣,因姜乃金口玉牙,馬氏便成了窮神。
然(粘)五福
天水舊俗,正月初五日早飯多吃攪團,用粉面、白菜、細蘿卜絲等臊子澆頭。吃飯前從門、窗、柜、囤等處粘(天水方言叫然)點飯粒,叫然五福。五福一曰福、二曰壽、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后世之五福又指福、祿、財、喜、壽。福神源于福星,即二十八宿中歲星,今通稱為木星。福神則指漢武離時道州刺史楊成?!度淘戳魉焉翊笕份d漢武帝喜歡道州侏儒,便下令年年進貢,致使民不聊生。刺史楊成直言進諫后漢武帝取消了進貢,因此百姓奉楊成為福神。白居易《道州民》詩云:“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民身。”祿神源白祿星,是文昌宮之第六星,專伺功名利祿。祿神一說為五代時四川眉山的張遠霄,在青城山得道成仙,一說為后蜀皇帝孟昶,身旁常有一小孩,又呼為送子張仙。壽星源于二十八宿中角和亢,據(jù)說它在眾星中屬老大,故稱壽。壽星則指南極仙翁。財神中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態(tài)度瀟灑,常與福祿壽并列,成五福之一。喜神即吉神,傳為殷紂王天子殷受,死后被姜子牙封為喜神。
開業(yè)
正月初五為五福節(jié),五福臨門,開業(yè)大吉,故是日各店鋪爭先開業(yè)門利市。舊時有專人于是日前來各店鋪賀喜道彩,或敲鑼打鼓,或舞動獅子,邊說邊唱,如賀鐵匠鋪:一到門前抬頭望,恭喜師傅是鐵匠。太上老君供在上,師傅生意好興旺。先打鐵來后打鋼,鐵錘打得響當當。文官請你打官印,武官請你打刀槍……又如賀裁縫店:走一步來行一步,堂前參拜老師傅。我將師傅來說起,軒轅皇帝傳與你。熨斗烙鐵老君賜,王母娘娘賜木尺。果老賜來灰線袋,玄女娘娘賜針錐。
?。ū菊鹿?jié)選自辛軒《追溯天水過年習俗》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