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一手包辦孩子所有的日常,孩子只需照著父母列出的“清單”去一件件實施,這就是“清單式育兒”。 2不能忽略的是,對孩子教育投入過度的父母,同樣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3對于孩子的人生,父母不是掌控者,一個人長大之后,會變成什么樣,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文 | 魏巍
最近兩天,上海一位五歲男孩的簡歷火了。他的簡歷上顯示,這位小朋友兩歲開始聽并跟唱詩歌,五歲會背百首古詩,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五百本,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圍棋取得11級證書,曾游歷長三角各省市,去過日本和印尼等國家……面對這份簡歷,有震驚,有質疑,也有自愧不如。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份“最強簡歷”?
5歲男孩簡歷驚呆985畢業(yè)生,其實也沒那么強
驚呆眾網民的簡歷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這是一個典型的復(旦)二代,人生目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根據(jù)簡歷中的描述,又聰明、又自信、又勇敢、又堅強,還善良貼心,稱得上是完美性格了。
識字量和閱讀量驚人,一年閱讀的英文書籍就高達500本。
愛好也不少,文史、數(shù)理、藝術、運動都有涉及。
家庭教育也非常細致,每天放學后的課程安排精確到分,從兩歲半開始,父母就堅持每天兩個半小時的有效陪伴。
看到這份簡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好像這輩子都比不過這個孩子了”。
也有“孩子,你快樂嗎”這樣的擔憂。
還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這樣的質疑。
其實,沒什么可質疑的。必須要承認,現(xiàn)在的孩子要比二三十年前的同齡人強出許多。
30年前,5歲的孩子可能還在流著大口水撒尿和泥玩兒。
但現(xiàn)在,無論是從物質條件還是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足以讓5歲的孩子對世界有所認知并學會不少技能。
而且,細細分析,這孩子的簡歷也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強。
有網民就分析,這孩子無論是體育還是樂器愛好,并不高端;旅游地集中在亞洲,只有日本一個發(fā)達國家;閱讀的500本英文讀物,大多是繪本,最長的63頁;上海圍棋協(xié)會最低的是12級,達成幾個勝場就能升至11級……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每天兩個半小時的有效陪伴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難以做到的。
其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父母,出于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像這對父母一樣,將孩子每天的課程安排細化到分鐘,幾歲需要學會什么也規(guī)劃得十分清楚,無論學習、興趣、才藝甚至游玩都是為升學準備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教育競爭激烈的發(fā)達地區(qū)。
有一個專門形容這類父母的名詞——清單式育兒。
何為“清單式育兒”?
在10月份,有一款意外走紅的國產游戲叫《中國式家長》。
游戲中,玩家需要不斷地賦予孩子技能點,來達成清單上的目標,例如四歲就會出現(xiàn)“重點小學”目標,未來還有重點初中、重點高中……直到考進一個好大學。
游戲畢竟是游戲,玩家面對的是一堆數(shù)據(jù)。
但在現(xiàn)實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也像玩游戲一樣培養(yǎng)孩子,列上清單,逐個去完成,似乎清單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對孩子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父母一手包辦孩子所有的日常,包括學習、生活、運動、休閑等等,而孩子只需照著父母列出的“清單”去一件件實施就行了。
從孩子出生,甚至出生之前開始,很多家長就已經把他的人生安排妥當,是買個好學區(qū)房讓他千軍萬馬去過高考的獨木橋,還是攢錢送去私立,打好基礎,學英語,學繪畫,學樂器,學騎馬,然后送去國外上名校。
這種清單式育兒的家長,會覺得孩子成功的關鍵,在于家長幫他打點好一切。他們認為如果家長不做好萬全的準備,孩子的人生就毀了。如果不能上頂尖大學,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孩子就沒有未來。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教導主任朱莉就曾在演講中提到美國是怎樣“清單式育兒”:
保證孩子吃好喝好,幫助他們進入好學校,并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
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得好成績,而且還要是高分;
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
而且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建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
還要參加社區(qū)服務,要讓大學感受到你會關心他人……
在朱莉看來,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但這種“完美”的清單式生活,往往會束縛住孩子的心靈和人生。
“清單式育兒”的問題是什么?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在強調,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沒問題,這是對的。
但與此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對孩子教育投入過度的父母,同樣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中國式家長》里就有父母滿意度和孩子壓力程度的設定。
如果一直玩耍,父母氣炸,孩子出走,不會是好的結果;
相反,一直學習,父母倒是滿意了,孩子壓力會越來越大,指不定就學傻了,精神崩潰,游戲結束。
電視劇《小別離》
“清單式育兒”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照著這份清單去督促、暗示、嘮叨、幫忙,甚至哄騙孩子,只為把他打磨成心目中完美的模樣。
但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卻關心甚少。朱莉在斯坦福工作期間和一些入學新生交談過,最后發(fā)現(xiàn),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別人家”的“成功”孩子,很多都并不快樂,甚至還伴有嚴重的心理危機。
在2018年暑期,中國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發(fā)島內熱議,副標題就是“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這部劇有五段各自獨立的故事,搭配科幻與奇幻的元素,將升學體制底下親子關系,望子成龍的比較心和控制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病態(tài)的母親,心里愛著孩子,但她的一言一行卻在不斷地傷害著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而“清單式育兒”第二個問題則是,傳遞了一個很不好的信號:“沒有我,你什么都做不好”。
伴隨家長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關懷,讓孩子失去了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效能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對于通過自己的行動達成目的的信心,是一個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強的概念。
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天賦,自我效能的重要性遠高于他們從父母的表揚中所建立的自尊。
如果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那他們要有更多的思考、計劃、決策、實踐、期望、妥協(xié)、嘗試、犯錯、想象還有體驗自己的人生。
“清單式育兒”第三個問題就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完全掌控。
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已經成立十周年了,成員高達12萬人。
在其中,最常見的一類對父母的抱怨,來自“試圖操控我的人生”。
在“清單式育兒”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明白,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掌控的時候,家長卻依舊無法擺脫這個習慣時,剩下的只有無助和憤怒,對“禍害”自己人生的家長的憤怒。
對孩子的人生,父母不該是完全的掌控者
不采用“清單式育兒”也不意味著放任自流。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個整體上的、宏觀上的把握。
關心孩子的生活習慣、愛好、心理健康等等,與關心孩子“幾歲學英語、學鋼琴還是學舞蹈會對將來的升學更有用”同等重要。
朱莉曾在TED演講中提出,“愛”和“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這兩點,也是正面管教一直倡導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并不會因為他的分數(shù)高低,排名好壞,學校如何,工作貴賤而改變。
如果孩子認為家長只有在他考的好,工作好,一切都好的時候才會愛他,那他自然會懷疑:你是愛我,還是只是希望有一個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作品”?
關于家務,朱莉引用了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的結果:那些事業(yè)成功的人,往往在孩童時期就開始做家務。
家務雖然是小事,卻能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因為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認為自己對家庭是有貢獻的,并與家庭成員進行合作,培養(yǎng)其對家庭成員的興趣。
家長需要孩子長成的是一個自信、獨立、有自己獨特思想的人,而家長能做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給予孩子愛,給他們一個環(huán)境去鍛煉自己。
說到底,絕大部分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對孩子的“愛”用力過猛,就只會讓你和孩子越走越遠。
對于孩子的人生,父母不是掌控者。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最好的狀態(tài)是相互成就。
畢竟,一個人長大之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