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 張曦)“我有特別大的信心,我們會成為國慶檔票房冠軍?!眹鴳c長假前,在電影《無雙》的發(fā)布會上,博納影業(yè)董事長于冬信心十足地預測。
最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在張藝謀的《影》和開心麻花《李茶的姑媽》包圍下,《無雙》能殺出一條血路?
然而,偏偏就讓于冬說準了。
電影《無雙》劇照國慶檔遇冷
《無雙》逆襲奪冠
據貓眼電影專業(yè)版數據,2018年國慶檔(9月30日—10月7日)總票房21.7億元(含服務費),同比下降20%,總人次超6150萬,同比下降23%。選在這個檔期上映的影片供應量也有所下降,新上映影片數量為11部。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專業(yè)版票房排名前四位分別是《無雙》(6.8億)、《李茶的姑媽》(5.2億)、《影》(4.5億)、《胖子行動隊》(2.0億)。
鑒于開心麻花此前出品的《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等喜劇電影持續(xù)賣座,不少觀眾一度都對《李茶的姑媽》也充滿期待。
然而,這一次,同樣根據熱門話劇改編的《李茶的姑媽》卻迎來了一盆涼水。上映首日后,就有不少網友發(fā)出批評聲,認為段子老,不好笑,過度拜金,豆瓣評分也只有5.1分,是開心麻花電影里最低的一部。
電影《李茶的姑媽》劇照反觀郭富城、周潤發(fā)主演的《無雙》,口碑卻逆勢上漲,目前豆瓣評分為8.1。該片上映三天就反超成為日票房冠軍。據統(tǒng)計,《無雙》的負面評論是國慶檔前四位里最少的,最大的槽點是“劇情拖沓”。
貓眼電影專業(yè)版分析認為,大盤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高分影片大幅減少,二是觀眾對口碑反應速度加快。從貓眼評分來看,2018年國慶檔9分以上的影片僅《找到你》一部,高分影片數量占比為近三年最低。
喜劇片好撈金已成過去式?
近幾年來,喜劇片成為不少觀眾觀影的首選,很多人的態(tài)度很明確——“看電影就圖個輕松樂呵”。
的確,過去幾年,喜劇電影一度成為多個檔期的票房冠軍,以國慶檔為例,2014年的票房冠軍是《心花路放》,2015年的是《夏洛特煩惱》,2017年的是《羞羞的鐵拳》。
因此,今年國慶檔喜劇片也來勢洶洶,13部里竟然有4部都是喜劇題材。然而,從豆瓣評分來看,這幾部電影的口碑都呈低迷態(tài)勢——《李茶的姑媽》5.1、包貝爾執(zhí)導的《胖子行動隊》3.7、《營救汪星人》和《假裝不正經》目前尚無評分,但從票房來看已成“炮灰”。
包貝爾指導的《胖子行動隊》豆瓣評分僅為3.7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業(yè)內人士普遍分析認為,高分喜劇的缺席導致今年國慶檔對喜劇電影的消化能力降到近年來的最低,高分港片反而成為了檔期市場的消化力。
和喜劇電影搞笑的單一模式相同,港片的類型多為犯罪動作題材,近年來這種類型的港片往往能逆風翻盤,例如《無雙》《湄公河行動》《追龍》《反貪風暴2》《使徒行者》《拆彈•專家》等。
年輕觀眾觀影熱情下降
好不容易迎來一個長假,是選擇觀影,還是選擇旅游,或宅在家里追劇刷短視頻,又或者三五好友相約KTV?
一份報告統(tǒng)計了2017年國慶檔觀影且2018年國慶檔未觀影的1200名用戶,數據顯示,41%的觀眾沒時間,國慶節(jié)有其它安排;37%則因為沒有感興趣的電影;11%認為票價過高。
此外,貓眼專業(yè)版數據顯示,國慶檔觀影人群中,35歲以上的觀眾占比呈現逐年增加,但24歲以下的觀眾卻在不斷下降。
那么,24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在玩什么呢?統(tǒng)計發(fā)現,這類人群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化,他們更加傾向于多屏幕娛樂、KTV以及線下游戲。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專業(yè)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四線城市檔期票房及預售情況整體下滑,“小鎮(zhèn)青年”對票房的帶動逐步放緩。二線城市的觀眾反而成為國慶檔觀影的“主力軍”。
取消票補致電影票貴?
“去年國慶節(jié)期間,我看了五部電影,每張票都是9.9元,今年一部電影票價就要30多。”網友“SRY”表示,因為覺得票價貴,所以只看了一部。
和“SRY”持相同觀點的網友不在少數。有人指出,早前因為追劇時曾購買了視頻網站的會員,不少電影下映后會在視頻網站播出,會選擇“錯峰觀影”,更為劃算。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中國電影票價與居民平均收入相比,本來就不算便宜。對于三四線城市的觀眾來說,取消電影票補影響還是挺大。
“我之前曾預測,由于取消票補,國慶檔票房大概會下降10%左右,但結果是20%,有點出乎意料。”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饒曙光坦言。
饒曙光認為,取消票補并非國慶檔遇冷最關鍵的原因,“過去由于票補、買票房、過度營銷和炒作,不乏有‘注水’和‘泡沫’。擠出這些盡管會產生一定的陣痛,但一定會更加真實,更加健康,更加有益于中國電影未來的發(fā)展?!?/p>
“因此,一段時期內,中國電影市場出現增速放緩乃至下降,并非是‘不可承受之重’?!别埵锕飧嬖V記者,當下中國電影市場最需要的是質量高的好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