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石家莊7月24日電(記者 陳林)孩子幼兒園畢業(yè)之際,姚云峰送給6歲兒子一本自己的詩集。陪伴成長中,他把孩子的日常寫成了詩。在他看來,“(詩集)是一件更有儀式感的、完整的禮物”。
圖為詩集《我想馬上見到你》封面。受訪者供圖
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想馬上見到你》,是姚云峰第一本個人詩集,盡管他寫詩很早。今年出版,在送給孩子作禮物同時,也覺得自己的詩“(現(xiàn)在)拿出來也不丟人了”。
詩集扉頁,印有“送給姚熙里”五個字。全書100多首詩歌中,30余首與孩子有關(guān)。他說,兒子的童真一次次喚起心底的詩意,他寫孩子的詩要好于其他素材,那是“很純真、很自然、甚至是很有想象力的融合。”
圖為姚云峰的孩子在玩耍。受訪者供圖
孩子襁褓之時,姚云峰在家“總喜歡有事沒事”、“深情、傻呵呵地”盯著看。孩子咧嘴一笑,他會瞬間感動。
在《咧嘴一笑》中他寫道:
“我上網(wǎng)或讀書/忍不住時時回頭看你/仿佛怕錯過什么
有一次/你和我對視后/突然咧嘴一笑
我想起小時候/姥姥也這樣坐在我對面/看著我/我卻忘了對她這樣咧嘴一笑?!?/p>
等孩子2-3歲時,他發(fā)現(xiàn)再盯孩子看卻有了變化。“仿佛突然長大一樣”的兒子不再咧嘴一笑,卻說:“你別看我,看電視去!”
禮物的表達并不限于此。對于個人作品中自認為“少兒不宜”的詩句,姚云峰最終選擇了“忍痛割愛”一一刪掉。“想遞給他看的時候,完全沒有障礙”。
父親眼中有儀式感的編書稿、出書,在孩子看來如做手工一般。他口中的編書稿,在孩子嘴里會轉(zhuǎn)化為“做書”。他坦言或許孩子還意識不到這份禮物,但等孩子長大后慢慢會懂。
做父親6年,孩子也在一點點影響著他。原本覺得無聊的景點,會因孩子同行感覺有意思,旅游也愈發(fā)單純。愛看奇觀的姚云峰,開始喜歡在平常景色中感受自然之美,感受與孩子的相處之樂。
6年間,他給孩子寫了約7萬字的成長記錄。作為媒體人,姚云峰笑言此舉有工作習(xí)慣、記錄是“純天然”。此外,他認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會讓初為父母的人會感覺“太有意思了”,所以要“記一記”。
下筆記錄,多是有感之發(fā)。這些記錄,長有3000多字,短則不足200字,陪孩子就醫(yī)的經(jīng)歷,一次次突破了字數(shù)的上限。而這些成長記錄,也成了詩集中有關(guān)孩子詩歌的“土壤”。
詩集中除了姚云峰寫給孩子的詩外,還有他“幫助記錄”下的“兒子的詩”。一些孩子說過的話,他覺得有意思會直接記下來,隨口一句“風(fēng)集體向我靠近”,讓他回味良久。
《回家路》中寫道:
“風(fēng)/集體向我靠近/雪/也開始下了/我要唱一首跟雪有關(guān)的歌/讓它下得更快?!?/p>
他說這些幾乎都是孩子在很短時間內(nèi)脫口而出的,他只對個別字或段落進行了調(diào)整。
書中,他還寫了自己一直思念的故鄉(xiāng),寫著寫著總會“不自覺地流眼淚”。在外多年,他時常會想起家鄉(xiāng)的親人,高速上遇到家鄉(xiāng)車牌的汽車,也“隱隱想流下淚來”。在“看不見的故鄉(xiāng)”里,有“沒有人記得你的生日”的姥姥,有“吃了整瓶藥”的小姨……
姚云峰說,隨著年齡的成長,很多記憶都在慢慢簡化,“剩下的幾乎都是詩了”。
有評論說,《我想馬上見到你》的文字素樸、自然,沒有晦澀的語句,也沒有理解起來吃力的斷面。落墨處,有六歲的兒子、有故鄉(xiāng)的母親和眾鄉(xiāng)親、有擦肩而過的路人……在平淡的日常,他總能抓住轉(zhuǎn)瞬即逝的光亮。
書的自序中,姚云峰寫道:
“詩歌這種文體很有意思,它分行,留白。偌大的紙頁是浪費更是尊重。希望我能對得起這份尊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