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增祥,是誰給了你捐獻血漿的勇氣?
文/吳玉平
“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漿),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二十四年前,作為軍人的我們聽到這句話,擼起了袖子排隊獻血(漿)。戰(zhàn)爭年代捐軀、和平年代獻血(漿),同樣是一種責任。十八歲的我們獻完血(漿)之后,一邊走出診室一邊按壓著胳膊上的針孔,一張張年輕而又稚嫩的笑臉,仿佛從戰(zhàn)爭中凱旋歸來……
時過二十年了,因長期沉溺于對物質的追求,這種責任對我而言漸行漸遠。
回到秦安,看到甘肅法制報記者張增祥走進中國生物秦安血漿站,由當初的緊張,到了解之后的淡定,再到擼起袖子果斷捐獻血漿,而且做起了獻血漿的代言人??春笪叶啻伟l(fā)問:張增祥,是誰給了你如此勇氣?
首先,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醫(yī)學技術,是包括張增祥在內(nèi)的更多人在秦安捐獻血漿的基礎。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血漿何年何月被用于醫(yī)學研究并在臨床使用,我查過不少資料,至今未得到答案。但據(jù)醫(yī)學研究表明:對人體而言,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等,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血漿采集來自于健康人群,國家法律法規(guī)有著嚴格的要求,采集的血漿經(jīng)嚴格的檢測后,再經(jīng)過生物學工藝純化、分離等技術加工后可制備成20余種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類制品,各種疫苗等。所制成的血液制品,在搶救危重病人,特別是對與血液有關的疑難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上,只能依靠血液制品,是臨床其它藥品不可替代的必須用藥;在抗震救災、重大疫情中,做為戰(zhàn)略儲備的存在。
在我國,捐獻血漿不再是人們意識中的大針管大針頭抽采,而是利用全自動單采血漿機,經(jīng)離心機分離采集人體血液中的血漿成分,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還輸給本人的過程。
顯然,應用科學技術和醫(yī)學科技的進步,獻漿已經(jīng)是一套完善的、規(guī)范的、標準的流程。這種進步,是打消獻漿自愿者顧慮、保障自愿者健康捐獻、讓自愿者由恐懼到淡定再到果斷捐獻的基礎。
其次,對獻漿的宣傳,是包括張增祥在內(nèi)的更多人群在秦安主動獻漿的動力。
宣傳不但承載著血漿知識傳播的使命,也是采漿站和自愿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是提高獻漿工作的軟實力。對血漿和捐獻血漿的宣傳,最近幾年從血漿的作用、獻漿對人體的好處等醫(yī)學和技術方面的單一宣傳逐步走向對一種文化的宣傳。比如:“溫暖他人、快樂自己”、“捐獻血漿、健康人生”、“關愛生命,呵護健康”、“拯救生命,攜手同行”等等。這些富有正能量的宣傳,更是對獻漿自愿者價值的引領。
2012年5月5日,時任衛(wèi)生部部長的陳竺在都江堰單采血漿站挽袖捐獻,并執(zhí)筆提下“獻血獻漿同樣光榮”的倡議。
各種渠道的宣傳和倡議,是包括張增祥在內(nèi)的更多人群在秦安血漿站主動捐獻的動力。
再次,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今后更多人參與獻漿的后備力量。
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我國公民價值觀的轉變,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強。延伸到醫(yī)學領域,無償獻血、捐獻骨髓、生前簽訂器官捐獻協(xié)議在死后將器官捐獻給更多需要救治的人等等,這種社會責任同愛國熱情一樣隨著祖國的強大和進步不斷高漲。就拿秦安血漿站來說,2016年獻漿人數(shù)僅僅195人,而2018年上半年就超過了1400人。相信,在今后會有更多的人參與獻漿活動。
總之,張增祥獻漿絕非是拍胸脯、出風頭,而是離不開他個人的勇氣和覺悟,更要歸功于醫(yī)學進步、文化引領和個人的社會責任。
張增祥,是眾多獻漿自愿者的一個縮影。
愛你、愛他、愛自己,為張增祥獻漿點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