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上:一塊無落款的匾額
□記者 洪波 郭琦
相信對于大多數(shù)生活在古城天水的人來說,但凡到過玉泉觀的人,只要登至觀內(nèi)玉皇閣前53級臺階之上,走到懸有“人間天上”匾額的玉皇閣牌樓前,仿佛就是到了“人間”與“天上”的分界嶺,似乎只要跨過牌樓那道門檻,便是進入了仙境。
然而,就是這么一塊讓人們再熟悉不過,且頻頻進入人們留影照片的匾額,究竟由誰人所書,其又有何來歷,相信大多數(shù)人卻知之甚少。
已在玉泉觀工作30余年,負責編著《玉泉觀志》的趙昌榮對記者說:“記得剛到玉泉觀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以楷書書寫,現(xiàn)懸玉皇閣牌樓的‘人間天上’匾額沒有題款,為了能更多地了解這塊匾,我多方打聽,后來終于了解到此匾是由張倩玉所書。既然有這么一個人,我當然要一探究竟,于是就去拜訪了他。”
1986年后半年,當打聽到張倩玉就住在秦州區(qū)硯房背后時,趙昌榮便慕名前去拜訪,受到了當時已88歲高齡的張倩玉的熱情接待,談及為玉泉觀題寫“人間天上”匾額時的經(jīng)歷,張倩玉認為這也算是機緣巧合。因為當時玉泉觀正在搞修繕工程,基建方找到張倩玉,想讓他來寫“人間天上”這個匾,他便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張老告訴我,畢竟是給著名的道觀題寫匾額,當年他寫匾時也是非常講究的,為此他還特意沐浴凈身,待構(gòu)思三天之后,才正式開始寫。當時一共寫了好幾幅,張老從中挑選出自認為最理想的一幅交給基建方,沒多久基建方就將題字做成匾額并掛了起來。”趙昌榮說,自己當時也曾問過張倩玉,匾額上為何沒有他的題款,張倩玉說,玉泉觀作為我市的一座著名道觀,每年上九會及廟會期間不知要有多少人前來朝拜,他的名字題在匾額上顯然是不合適的。況且他自己也不是什么書法家,只是愛好書法,對書法比較擅長而已,因此便沒有題款。
趙昌榮告訴記者,那次與張倩玉見面,看到他年歲那么大,腰也弓了,怕打擾他,所以自己便對其個人簡歷沒有過多了解。直到其去世后,趙昌榮又輾轉(zhuǎn)找到張倩玉在天水工作的女兒,并了解到其父詳細的生平已全都刻在墓碑之上,于是趙昌榮便又專程去其墓地,從墓碑上摘錄下他的生平簡介:張倩玉(1898—1993年),名增,又名謙愉,河北邢臺人。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先后在國立五中、甘肅省立女師、天水一中任教,善書法。
2002年6月出版的《玉泉觀志》中,張倩玉這段生平簡歷被趙昌榮編著其中。
在了解“人間天上”這塊匾額來歷的過程中,趙昌榮也了解到,晚清以來,玉泉觀原本就有一塊“人間天上”的匾額,該匾原懸混元宮牌樓(即三清殿前牌樓),約六十年代末散佚。而張倩玉所題“人間天上”匾額制作好以后,因當時三清殿已毀,匾額再掛回原處已無意義,所以此匾才被懸于玉皇閣牌樓至今。
趙昌榮表示,前些年三清殿重新修繕后,他們也曾想著把“人間天上”這塊匾重新掛回原處,沒想到在征求社會各方意見時卻遭到一致反對。因為時至今日,在大多數(shù)人記憶中,此匾額已成為玉泉觀的一個標志,也成為“人間”與“天上”的一道分界嶺,這種記憶似乎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已然根深蒂固。為此,觀里便決定不再移動此匾,而是將它一直懸掛在這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