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槐寺感懷
【天水】馬新堂
龍槐寺位于天水市麥積區(qū)馬跑泉鎮(zhèn)李家灣村西山梁畔,海拔1800米。綠樹成蔭,群山圍繞,極為幽靜,山麓上下,瑞氣盈盈?;彼鹿艅x建筑年代久遠,據(jù)史學(xué)專家考證,龍槐寺始建于北魏,與麥積山石窟屬于同一時期寺廟群,經(jīng)歷代修復(fù)重建,逐步形成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姆鸾淌サ亟ㄖ?/p>
七月流火,酷暑難耐。中伏的第二天,天水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一行在李會長和閆會長等帶領(lǐng)下,驅(qū)車前往龍槐寺考察碑林建址。一路上沿羅家溝進發(fā),直入綠蔭大道,瞬間漫山遍野綠蔭滿目,綠波蕩漾,大有逃離鋼筋水泥禁錮的酷熱之感,一顆浮躁的心,逐漸感覺安靜下來了。大約行至十幾里路,車子左拐通過一座小橋,沿著盤旋公路上了萬畝果園的境地。兩岸滿坡的綠蘋果樹栽種有序,裁剪有法,枝條伸展,空間錯落有致。青蘋果碧玉般綴滿枝頭,果園邊上栽種的入伏的花椒像紅珍珠似的,正和蘋果相媲美。車行至山巔,又下一小坡來到一處平地向右,便是龍槐寺圣地。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戲樓,用金黃色漆著底色,頂檐上面有“花雨繽紛”四個大字映入眼簾,四個大字上有一顆紅色的五角星輝映。戲臺兩邊綠樹掩映,加之后背有藍藍的天空和白云襯托,漂亮至極。戲樓題名“花雨繽紛”是我見到的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戲樓名,這是我市已故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xué)家張邦彥先生題寫的“花雨繽紛”,筆力雄厚、光彩奪目。兩旁的對聯(lián) “奪錦樓考試春秋筆醉寫日月鑒,軟玉屏送親錦繡圖觀畫龍鳳配”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其意義表達著人們的信念向往之情。每年廟會期間,周圍十里八莊群眾在此過會看戲熱鬧非凡。從對戲樓的建造精致,就可以看出這里的人們對戲曲文化的追求,業(yè)余生活的向往之情是濃厚的。
戲臺在寺院下一層,與寺院有十余米落差和山門相對仰望。拾階而上來到山門,山門為三開間歇山頂牌坊式建筑,正中為全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親書寺名“龍槐寺”,三個大字在雕花攀延,雙龍戲珠的雕飾中更顯得蒼勁有力、古樸莊嚴。進得山門迎面有一尊彌勒笑佛,笑容滿面,歡喜無量,頓感喜悅不予言表。使我想起一副對聯(lián):“大肚能忍忍天下難忍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拜完彌勒佛,便來到前院。見寺院中間有一天然的“綠色帳篷”。我懷著好奇心,手拂過枝葉進入觀看,看到了兩米多高的“龍身,”蒼老雕疏,霜皮斑駁若鱗天驕,大似飛龍。根部是一棵樹,到了分支處似乎是幾條龍盤在一起,而后盤旋而上,樹枝虬曲盤蓋,分開的虬枝茂盛龐大、枝繁葉茂,四周人工用鋼架支撐起來,枝條下垂,將寺院遮蔽得綠色爛漫,清涼異常,正好形成了一個“綠色帳篷”,令人欣喜。里面有石凳、石板做的茶幾,供游人下棋、聊天。如果夏天游人、香客入寺,圍坐這里,品著香茗、下棋聊天、心神俱爽,那是最愜意不過的了。
我看著神奇的“龍槐樹”,天然的“綠色帳篷”,心想:還有比這更好的“綠色帳篷”嗎?請問您見過長成這樣的龍槐樹嗎?這就是現(xiàn)存于寺廟內(nèi)的第二代龍抓槐,是清乾隆年間補植的一株,我想這是300年來佛的恩賜吧!是龍的化身吧!是佛來庇佑蒼生,讓來龍槐寺的虔誠弟子,或善男子、善女人,在此短暫休憩的吧!龍槐寺有心的主持和管理人員沏好茶,我們品著香茗,手撫摸著龍槐樹的身子,感慨不已,相互拍照,留下這難得的紀念。
休息片刻,我們聽閆鵬飛副會長給我們介紹“石燈”“經(jīng)幢”“世面”。
寺內(nèi)大殿前有宋代“石燈”一對,高約80公分,直徑20公分,頂部有盛油、蠟燭之內(nèi)燃料的凹陷部分,狀若蓮瓣。石燈成對使用,其下為座,中間為柱,上為燈盞,古人燃燈奉佛。石燈右側(cè)又有石“經(jīng)幢”一根,為石質(zhì)八棱形,因年代久遠,其上經(jīng)文漫滅不可卒讀,其年代應(yīng)與石燈為同一時期器物。龍槐“經(jīng)幢”是十分難得的佛教建筑藝術(shù)品,它具有唐宋藝術(shù)風(fēng)格,是研究絲綢之路佛教東傳的文物之一。寺內(nèi)又有四塊正方形石板,邊長約50公分,上有類似“壽”字形圖案,當?shù)厝朔Q為“世面”,即人們常說見過“世面”,就指這件東西。經(jīng)專家鑒定,石燈、經(jīng)幢、世面都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聽罷閆會長講解,再看看龍槐樹后面的大殿,兩棵高聳的參天蒼柏屹立在大殿的兩邊,大殿的柱子上各雕有兩條飛龍,龍身盤旋在柱子上,龍頭相對于空中,活靈活現(xiàn),雕梁畫柱,雙龍纏繞,更增添了大殿的古樸典雅、莊嚴圣潔。我面對威嚴的大殿,慈眉善目的佛菩薩依次叩拜,然后欣賞牌匾,碑刻等。大殿的左邊一塊碑上書有已故書法家張文學(xué)老師“龍行千江水,槐蔭澤桑梓”的石碑大字。右邊是已故書畫名家董晴野先生石碑題寫的“龍槐古寺,萬世長春”。還有霍松林先生題寫的“龍槐寺石燈”,杜廷楹先生題寫的“天龍槐壽”,李冰先生題寫的“龍槐蔭壽”等書法,各具千秋,意蘊深遠,為寺院增添了不少韻味,寄托著藝術(shù)家們對龍槐寺的敬仰、祝愿之情。
隨后,我們走出前院,來到山巔,放眼望去,周圍山體樹木蔥蘢,山花爛漫。山間果樹成林,果香濃郁。萬畝果園盡收眼底,湛藍的天空,白云悠悠,頓覺這里沒有污染,空氣清爽,寧靜致遠。同事們爭先恐后拍照,想把龍槐寺這里的盛景收藏在自己的記憶力,笑聲不斷,心情格外舒暢。
李會長安排幾位書畫家給寺院管委會寫字、作畫,同時,他帶其他幾位人員在寺院不遠處勘察碑林選址。懷著敬仰之情,我市青年畫家緱暉老師首先畫了一張《紫竹圖》,緱老師的為人和那紫竹一樣“未出土?xí)r便有節(jié),到凌云處更虛心”;張春昌老師也寫了兩幅大字“佛”,并提款“佛光普照,龍槐吉祥”、“虔心尋凈土,圣地沐佛光”,表達著張春昌老師一心向佛,心在何處,修行就在何處的參禪境界;書法家張小林會長也寫了“龍槐”兩個大字,似“龍槐樹一樣,攀枝虬結(jié)”;“雲(yún)濤”等富有詩意等4幅書法,龍飛鳳舞、字體不同,風(fēng)格高雅;青年書法愛好者張源寫了“為善最樂”,表達著他的人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行善、布施著別人,快樂著自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們用不同的心情,用書法表達著自己不同的心境。一會兒,李會長他們考察回來,又商討多時,規(guī)劃后的龍槐寺更為廣闊、引人注目!
晚霞輝映著龍槐寺,我們下山回去,但龍槐寺的盛景,卻在我眼前揮之不去!佛音在耳邊久久縈繞,靜靜地不想說話。心隨境移,再見了,龍槐寺風(fēng)水寶地!我會永遠記住你夏日清涼圣境龍槐寺!心里默念著:“書法家各抒奇意,獻墨寶,悟佛性廣結(jié)良緣;龍槐寺參禪悟道,學(xué)龍槐,送吉祥庇佑蒼生。”佛光普照!
作者簡介:馬新堂,女,生于1963年1月。qq名:小木屋,博客名:素箋花言。任教于天水市天水郡小學(xué),小學(xué)高級教師。天水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本人獲得天水市教學(xué)“園丁獎”。天水市首批骨干教師,秦州區(qū)教體局教研員,從事多年的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工作,致力于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的探討和研究。發(fā)表、獲獎教育教學(xué)論數(shù)十篇。散文詩歌作品散見于省內(nèi)外報刊。一位文學(xué)愛好者,我是天水城里的鄉(xiāng)下人,知天命之年還做著文學(xué)之夢的一個很普通的女性。素色女子,素衣布裙,素面清顏,安安靜靜地行走在自己的凡塵軌跡里,在喧鬧中求一份自己的寧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