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霍松林先生治喪委員會獲悉,享譽海內(nèi)外的唐詩研究一代宗師霍松林先生于2017年2月1日中午過世,享年96歲。霍先生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創(chuàng)會耆宿,力耕四分之三個世紀,著作等身,創(chuàng)說尤多,發(fā)為吟詠,足成典型,培養(yǎng)后勁,各具氣象,更以道德垂范。
霍先生1949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重慶南溫泉南林文法學院中文系、西北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西安師范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陜西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美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終身研究員、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及會刊《中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主編等。
不僅如此,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霍先生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堅持不懈。他的著作《文藝學概論》、《文藝學簡論》、《唐宋詩文鑒賞舉隅》、《文藝散論》、《白居易詩譯析》、《西廂述評》和他主編的《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等大量唐宋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專著,都被認為是這些領域的“開山之作”。
(西安晚報記者劉印 )
西安晚報2017年2月1日微博截圖
西安晚報官方微博2月1日透露,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陜西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霍松林先生于當日中午在西安辭世,享年96歲。
出生于1921年9月的霍松林,是甘肅天水人,3歲起隨父認字讀書,12歲前已熟讀“四書五經(jīng)”,“神童”之譽名聞天水。上中學時他就曾發(fā)表大量雜文、新舊體詩宣傳抗戰(zhàn)并引起轟動。被國學大師于右任稱其為“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
1944年,這位自謙為“窮鄉(xiāng)僻壤放羊娃”的年輕人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后遷至南京)攻讀中國文學專業(yè)后,獲得了胡小石、朱東潤、羅根澤、汪辟疆、陳匪石等學者名流的贊賞、指導和教誨,并與汪辟疆、陳匪石兩位先生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先生們淵博的學識、高深的修養(yǎng)和嚴謹?shù)闹螌W風范,為他此后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1953年至今,霍松林一直任教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先后為本科生講授過8門課程,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人才,是中國古典文學博士點的帶頭人、國家文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奠基人。作為陜西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導,他還身兼中國古文論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世界漢詩學會等名譽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委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紐約四海詩社名譽社長等。著作有《文藝學概論》《歷代好詩詮評》等四十多種。1988年應聘任美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指導委員會副會長,獲頒“終身學術成就”金像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國作協(xié)列入“抗戰(zhàn)時期老作家”名單,獲頒“以筆為槍,投身抗戰(zhàn)”獎牌。2008年獲“改革開放三十年陜西高等教育突出貢獻獎”,并與孫軼青、葉嘉瑩、劉征、李汝倫等四位詩詞大家同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以下謹錄中國教育報舊文《霍松林:唐音塞上來》,追思大師風采。
霍松林:唐音塞上來
作者:易鑫
我父親看霍老的書,我也看霍老的書,兩輩人都是霍老的讀者。在西安的空氣中,到處都有霍老的味道,能與霍老生活在一個城市,真是幸運。——著名作家賈平凹
時胡小石、盧冀野、羅根澤各以一專雄長盤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詩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詞則傳法乳陳匪石。——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國學大師錢仲聯(lián)
霍松林舊影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93歲的霍松林,清晰地記得年幼時父親教給他的第一首詩。
“一首詩把從一到十的數(shù)字巧妙地組織在詩句中,有景有情,好認易記,平仄也合律。”在幼年的霍松林看來,這不止有趣,甚至神奇?! ?/p>
就是從這里開始,他走進了詩歌,走進了文學,并與之相伴一生?! ?/p>
幽幽終南,雁塔之畔,在其書房唐音閣中,記者有幸見到了這位文學界泰斗,他眉發(fā)銀白,目光深遠,仿若挾古風而來?! ?/p>
回顧這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霍松林說:“我這一輩子很簡單,就是圍繞文學,做了讀書、教書、寫書三件事情。”
讀書,涉獵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美學、詩學、詞學、曲學以及文學理論批評史等多門學科?! ?/p>
教書,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70余載,培育本科生數(shù)以千計,博士生70余人,聆聽其報告會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 ?/p>
寫書,撰寫了文學理論專著《文藝學概論》,被譽為我國新時期文藝理論的奠基之作。出版學術著作30部,詩詞集3部,隨筆集兩部,主編書籍40多部,發(fā)表論文、散文近200篇?! ?/p>
一生只做三件事,他把每一件都做到了極致。
霍松林在天水讀中學時。
文學相伴癡迷一生
霍松林的父親霍眾特熟讀儒家經(jīng)典,16歲即中秀才,雖胸懷“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卻生逢亂世,嘆壯志未酬,所以一直希望霍松林能夠“學而優(yōu)則仕”?! ?/p>
1945年,霍松林考大學時,除了報考自己向往的中央大學中文系,同時遵從父親的意愿,報考了政治大學法政系,誰知都被錄取,且都名列榜首。
對于一向聽從父親的霍松林而言,這是個艱難的選擇。最終割舍不下對文學的情結,霍松林選擇了中央大學,而大度的父親也選擇支持霍松林的決定?! ?/p>
事實上,霍松林對文學的情結,恰恰來自父親?! ?/p>
1921年,霍松林出生后,霍眾特喜歡其天資聰穎,便將希望寄予這個最小的孩子身上?! ?/p>
兩歲始認字,熟讀“四書”、“五經(jīng)”等古文典籍。三歲練書法,練身姿,看帖臨帖,執(zhí)筆運筆,十余歲,即為眾鄰里寫春聯(lián)?! ?/p>
六七歲學作詩作文,調(diào)平仄,查韻書,從五古、七古、雜言體到律詩,十二歲便可成詩?! ≈潦q,霍眾特自認一身“功夫”已盡數(shù)傳給兒子,便到處打聽天水最好的學校。到學校后,霍松林對書癡迷的天性展露無遺?! ?/p>
在天水中學讀初中時,正值抗戰(zhàn)初期,淪陷區(qū)的文化人和失學青年來天水,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把珍藏的好書廉價出售。霍松林如魚得水,從“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到外國文學作品,能借就借,不能借就買,把為《隴南日報》寫專欄領到的稿費,統(tǒng)統(tǒng)用來買書。與此同時,由于家境清寒,交不起學生食堂的伙食費,霍松林只能從離校80里外的家中背米面、木柴來,自己燒飯吃?! ?/p>
這段清貧的時光卻是霍松林最為懷念的一段時光。天水中學的前身是隴南書院,圖書館藏書可觀,但閱者甚少。在這里,霍松林遍覽館藏,讀至興起,便輕聲吟誦,恍若空谷之音?! ?/p>
至1945年上中央大學中文系,霍松林的讀書環(huán)境得到了質(zhì)的飛躍?! ?/p>
胡小石講《楚辭》,朱東潤講中國文學史,羅根澤講中國文學批評史,伍俶儻講《文心雕龍》,呂叔湘講歐洲文藝思潮,汪辟疆講目錄學……在大師級教授的熏陶下,霍松林在文學的海洋中恣意馳騁,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版本學、??睂W、哲學、美學、詩學、詞學、曲學以及文學理論批評史等刻苦鉆研,全面了解了詩、詞、曲學?! ?/p>
讀書學習之事,在霍松林看來,是有秘訣的。“我讀初中時,父親給我一本講治學方法的書,叫《先正讀書訣》,其中有這么幾點:一是既要精讀,又要博覽;二是讀書、閱世、作文相輔而行;三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這幾點,我至今認為都是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不容忽視。”霍松林說,“以第一點為例,做學問要建立根據(jù)地,不先建立根據(jù)地,即使打了許多勝仗,仍無安身立命之處。精讀便是建立根據(jù)地,同時必須輔之以博覽,四面出擊。”
對于當今人們將中小學生語文水平偏低歸咎于“死記硬背”,霍松林極不認同。“記和背是需要的,關鍵是記什么、背什么。通讀、背誦重要的古籍和詩文名篇,似乎很笨,其實最巧,巧在用力省而收效大,既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擴大了知識面,研究、寫作、記憶和藝術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對文學知識的渴求貫穿了霍松林的一生。如今,在霍松林家中三面書櫥環(huán)繞的書房——唐音閣里,仍是書香四溢、卷帙高壘。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不懈求索,在文學的時空里,霍松林已然來去自如。
中國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揮毫潑墨,為霍松林題寫“唐音閣”。
馳騁文場辟土開疆
天水師專中文系總支書記李宇林對老師霍松林的一個比喻記憶猶新。“霍先生曾打比方說,如果貨架上只有幾樣貨,不管你選用什么方法,怎么左擺右放,也還是那幾樣貨。只有貨多貨好,再分門別類,講究擺法才能擺出名堂,才能琳瑯滿目。”
正是因為博聞強記,積累了大量的“存貨”,并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霍松林在文學界的成就才得以琳瑯滿目,流光溢彩?! ?/p>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而高校中文學科也是篳路藍縷,創(chuàng)業(yè)維艱。當時,高校文科要求多開新課,用新觀點教學,但并無統(tǒng)一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更無新的教材和教學大綱,連新的參考書也幾乎為零。
1951年,霍松林應西北大學校長侯外廬之聘,到該校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在其接手的三門新課中,有一門文藝學,面對無教材、無大綱的一窮二白之境,霍松林感覺“難于上青天”?! ?/p>
然而,在文學的世界里,霍松林一向迎難而上。他一頭扎進了書堆里,從頭搜集和閱讀有關資料,力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擬出提綱,編寫講稿?! ?/p>
文藝的特質(zhì)、作品的構成、文學的種類和創(chuàng)作方法……霍松林別類分門,條分縷析?! ≡诰帉懙倪^程中,霍松林評析過往,也直面現(xiàn)實難題。以“題材的看法”為例,建國后,文學界流行“題材無差別論”和“題材決定論”兩種對立但都頗有影響的觀點,霍松林深思熟慮,先舉出中國古典詩歌的幾個高峰期都是題材多樣化的事實,說明“文藝題材的多樣化,是文藝繁榮的標志”;接著舉孔子、劉勰等人的有關言論,證實題材多樣化的必要性;進而以杜甫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際為例,指出“肯定題材的多樣性,并不等于主張題材無差別”。同時指出“題材只對主題有一定的制約性,不能完全決定作品的成敗”,“題材決定論”也是錯誤的。
在講義的編寫過程中,如此論證的過程不勝枚舉。每次論證,無不需要查閱大量的典籍資料,而成稿之后,又反復增刪修改。兩度春秋,40萬字,1953年,《文藝學概論》終于脫稿,當年即被選為全國交流教材,后又被選為函授教材?! ?/p>
文藝理論家、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志明教授在《霍松林的文藝理論研究述評》中以自身體驗指出:“《文藝學概論》不僅開了建國以后國人自己著述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科書的風氣之先,而且發(fā)行量大,加之其前已作交流講義與函授教材流傳,影響及于全國,大學師生、文藝工作者與文藝愛好者,不少人就曾從中得到教益,受到啟發(fā)。”
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文藝學概論》是解放后我國最早出版的一部新型文學理論專著,奠定了我國新時期文藝理論的基礎?! ?/p>
在70余年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霍松林游走于諸多文學領域,著書立說,腳步從未停歇。尤其是“文革”平反之后,他重新回到學校,雖已年近六旬,但他的學術生涯仿佛重新綻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唐宋詩文鑒賞舉隅》、《文藝散論》、《白居易詩譯析》、《西廂述評》……大量唐宋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專著源源不斷,都被認為是這些領域的“開山之作”?! ?/p>
霍松林的研究貫通整部文學史,以文藝理論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冠名,但在他的內(nèi)心,“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的韻律讓他最難以忘懷,因而,詩歌的創(chuàng)作,貫穿了他的一生?! ?/p>
從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作《盧溝橋戰(zhàn)歌》,到為久旱而愁作詩《苦旱》,到赴南京求學作詞《夢歸》,再到改革開放后的《贊神九勝利歸來》、《迎香港回歸》……僅《霍松林詩詞集》一部,就達13卷之多,收錄了其1200多首詩詞,中華詩詞協(xié)會顧問張勃興感慨地說:“松林以詩詞記錄了自己一生的心路歷程。舉凡國家興亡,民族奮戰(zhàn),人民憂患,師友交游,人生際遇,凡可興、可觀、可群、可怨者,無不記之以吟。其題材之豐富,寓意之深邃,行蹤之悠遠,容量之宏大,藝術之高超都令人感嘆。”
霍松林始終沒有停下創(chuàng)新的步伐,題材可以新,角度可以新,語言可以新。他還提倡詩詞革新,用新聲新韻創(chuàng)作了《金婚謝妻》和《八十述懷》27首七律,被詩詞界公認是“新聲新韻的奠基之作,在中華詩史上有劃時代意義”;他書法沉雄遒勁,自成一體,為書林所重……
無論是文藝理論研究,還是詩歌、書法,終其一生,霍松林信守“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在求真求是的前提下力求探奧抉微,別開生面,由此馳騁文場,不斷辟土開疆。
得育英才君子之樂
孟子有言:“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是其中一樂?! ?/p>
霍松林任教70余載,教過小學、中學、大學,教過碩士、博士、博士后,還指導過進修教師和訪問學者,他說,“確實品嘗到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無窮樂趣。”
許多人都對恢復高考后霍松林開報告會講學時的盛況記憶猶新。“不僅本校的學生涌向大禮堂,而且附近院校的學生也紛紛趕來,大禮堂座無虛席,連走道里、窗戶旁都擠滿了人,甚至禮堂外的路上,也站著許多學生。”陜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弓保安說?! ?/p>
因為學貫古今,霍松林講課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一旦吟誦起某篇詩文,常常帶著手勢,神采飛揚,帶著西北口音的朗誦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整個人仿若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整個課堂也變得詩情四溢?! ?/p>
“一首短短的絕句或令曲,一經(jīng)他點撥,也立即顯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西安聯(lián)大中文系主任師長泰回憶,“把聽他講課的筆記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
有意思的是,被感染得異常興奮的青年學生們,課后常常喜歡模仿先生講課的語調(diào)。有一次課后,一位寶雞來的學生模仿霍松林講“古、典、文學”幾個字時一板一眼的語氣和情態(tài),惟妙惟肖,逗得大家直樂,霍松林也不以為意。因為師生談詩論文、賞奇析疑,讓他樂在其中。
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
在中央大學師從汪辟疆、胡小石、陳匪石等人時,霍松林常常在課堂上與老師們談詩論藝,課余伴師出游,作詩相和,其樂融融。而今時空流轉,衣缽相傳。霍松林很多教學理念,就來自他當年的老師們?! ?/p>
先后任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汪辟疆和胡小石均強調(diào),中文系學生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也要有高水平的詩、文、詞、曲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精深的學術研究和高質(zhì)量的學術著作。
霍松林同樣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 ?/p>
為本科生講古代文學時,霍松林要求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詩文名篇、精讀古典名著。在學生們的記憶中,霍先生講古文、詩、詞,根本不看本子。講起《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長篇小說,常常將四五個人物的對話結合表情一一復述,一字不差。有這樣的老師,學生們也紛紛以背誦大量經(jīng)典為傲?! ?/p>
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霍松林有八字箴言:“品學兼優(yōu)、知能合一”。對“知”,既要求“博”,又要求“精”,而所謂“能”,則指能力、創(chuàng)造力,可分為學術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學以致用三個層面。“搞古典文學研究的人,應該搞一點創(chuàng)作,至少要有一點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甘苦,才能較深刻地理解作品。”霍松林說?! ?/p>
霍松林認為,指導博士做學位論文,可以幫助學生同時得到“知”、“能”兩方面的提高。霍松林將其分為“三步走”:一是確定研究范圍后,放眼古今中外,博覽精研,充分占有資料,尤其是第一手資料和他人所未及的資料;二是厘清研究范圍所涉的研究史,以力避重復、力求創(chuàng)新,運用唯物辯證觀點梳理資料,形成論題;三是圍繞論題,進一步博覽精研,選好角度,論從史出,考論結合,提要鉤玄,探微抉秘?! ?/p>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用“三步走”的“戰(zhàn)術”,霍松林先后培養(yǎng)了70余名博士,每一個學生的博士論文,無不經(jīng)他提出意見、反復修改,凡內(nèi)容單薄、缺乏新意者,不能參加答辯?! ?/p>
關系到學生“出口”的質(zhì)量,霍松林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竟似不太近人情”,但結果是,所有學生的博士論文均高質(zhì)量通過,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成為高校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p>
他的博士們均自稱“霍門弟子”,在學生們自制的“霍門弟子”通訊錄上,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孫明君、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鄧小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尚永亮……
“高歌盛世情猶熱,廣育英才志愈堅。假我韶光數(shù)十載,更將碩果獻堯天。”
2001年,霍松林80壽辰時,曾做這首《八十述懷》,滿溢育才的豪情和對講臺的不舍?! ?/p>
性情之人赤子之心或許是詩書浸潤了傲骨,霍松林在自己堅持的事情上,即便面對壓力,也從不愿讓步,用他的話說,便是“不怕得罪人”。
少年時考天水高中,霍松林因初中三年成績突出而免試直升高中,但訓導員多次“訓”其“讀書太雜、思想不純”,霍松林因此與之爭吵,并不愿檢討,學校最后貼出了“侮慢師長,不堪造就,開除學籍,以儆效尤”的布告?! ?/p>
誰知后來竟因禍得福,霍松林考上了教育部在天水辦的國立第五中學,不僅免交飯錢,更得以遇上許多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來教書的老師?! ?/p>
至于學術研究、立論著文,霍松林更認為,必須求真求是、新見迭出,決不隨波逐流,要刻苦鉆研,更要敢冒風險。因為這樣的執(zhí)著,他也受到了極大的牽連?! ?/p>
1958年開始,霍松林就因他曾經(jīng)出版的《文藝學概論》受到?jīng)_擊,在反對“厚古薄今”運動中,霍松林從不承認有罪,而且辯若懸河,直至對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p>
“文革”之初,霍松林又因曾發(fā)表《試論形象思維》一文,被《紅旗》雜志點名批判,扣上了“為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思潮提供了理論基礎”的帽子。抄家、游街、挨斗、掃馬路、掃廁所,到最后關牛棚、勞動改造,其間幾次因哮喘病發(fā)作昏迷,到醫(yī)院打強心針才被救醒?! ?/p>
與此同時,夫人胡主佑及孩子均被株連,下放達十年之久?! ?/p>
然而,十年的“蹲牛棚”,也沒能改變霍松林的學術個性。平反之后,盡管當時的學術氣候尚是春寒料峭,不少人噤若寒蟬,但他義無反顧,以“前度劉郎今又來”的氣概寫了《再論形象思維》。而今天,形象思維已然是我們關于文學的基本認識了。
這樣的情操,大概只能用早年霍松林寫給胡主佑的一句詩來概括:“浩氣由來塞天地,高標那許混風塵。”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霍松林卻全無“浩氣”,對家鄉(xiāng)、對學校、對學生、對家人,全然一顆赤誠之心?! ?/p>
2010年4月,天水師范學院收到了霍松林的一份厚禮——為學校捐贈的3000余冊其珍藏的圖書和77件藝術珍品、100余盒音響資料。對學校的萬分感謝,霍松林笑著說:“這些書在我這里是‘死’的,到了學校,放在圖書館供學生借閱,就能發(fā)揮一定作用,就‘活’了。有些重復的書籍還可免費給貧困生。”
至于獎掖后進,扶持學人,在霍松林身上更是不勝枚舉。
飽含深情的付出,源于情感上的滿足。如今,霍老年歲漸高,常?;貞浧鹇L歲月中數(shù)不清的溫暖片段:
還記得,年幼時和父親一起爬家鄉(xiāng)的駱駝峰,到達山頂時,只見渭水翻波滾浪,群山叢嶺低頭,父親告訴他,一個人從幼年開始,應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然而“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躬行需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p>
還記得,讀大學時與眾多老師日相過從,談學論詩,得以“日進千里”。尤其因為詩名遠播,受知于教育家于右任先生,每次拜謁,常談至深夜。得知自己家境貧困,于老在每次談話結束后都用宣紙寫一張條子,讓霍松林去財務室從他的工資中領一筆錢?! ?/p>
還記得,1949年與胡主佑相識于重慶南林學院,攜手同游,作詩相和。自此一生相隨,在陜西師范大學同學同教,合著共研,相濡以沫、共挽鹿車。從青春年少到白首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p>
還記得,在主持唐詩討論會時,提到“唐代詩歌由于意境雄闊,情韻悠遠,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和藝術風格,因而被稱為‘唐詩’、‘唐音’”時,學弟程千帆乘興為自己揮毫寫“唐音閣”作為齋榜時的情景,當是時,文友相聚,喜不自禁?!?/p>
……
那些人,那些事,隨歲月流逝,已然漸漸遠去。如今,年事日高,聽力下降,霍老的話也漸漸變少,他最愛待的地方,仍是“唐音閣”,在這里,唐詩、宋詞、元曲環(huán)繞,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可以和故人神交?! ?/p>
在這里,他又走進了他的文學世界?! ?strong>
【小傳】
1921年,生于甘肅天水霍家川,字懋青?! ?/p>
1949年,從中央大學畢業(yè)后,先后任教于重慶南林學院中文系、天水師范?! ?/p>
1951年至今,西北大學師范學院(今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 ?/p>
1953年,自編講義《文學概論》,被選為全國交流教材?! ?/p>
1966年后,因“形象思維論者”被批判為“資產(chǎn)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關入“牛棚”,后到農(nóng)村勞動改造?! ?/p>
1980年,陜西師大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成立,任主任?! ?/p>
1986年,主編的《古代文論名篇詳注》、《中國近代文論名篇詳注》兩部國家教委“高校文科教材”出版?! ?/p>
1987年,中華詩詞學會成立,任副會長。
2007年,主編的《中國詩論史》歷經(jīng)十余年脫稿出版?! ?/p>
2008年,獲中華詩詞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1年,《霍松林選集》出版?! ?/p>
2014年,專著《松林回憶錄》出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