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弟弟犧牲37年 哥哥幾乎每餐為他留副碗筷(組圖))
何田忠二哥和家人一起吃飯時,都會給弟弟擺上一副碗筷。
重慶晚報訊 為親人留一副碗筷!今天清明節(jié),沙坪壩的一對母子,用這種方式,祭奠親人——何田忠烈士。這樣的祭奠并不只在清明節(jié)這天有,他們幾乎每餐都要多留一副碗筷。
1979年2月,21歲的何田忠在云南邊境作戰(zhàn)中犧牲。他的二哥何老二(何田欽)聽聞后,當晚就精神失常了。據(jù)鄰居介紹,直到現(xiàn)在,他在街上遇到穿軍裝的年輕人,都會追上去拍人家肩膀,“幺娃子,你啥子時候回來的?”
“外人肯定沒有辦法理解他為什么那么做!但我當媽媽的太懂了。”田伯芬有4個兒子,何田忠是最小的一個。83歲的田伯芬,也是個老黨員,7年前在媒體和熱心人的幫助下找到兒子墓地,親自掃了墓。
“我喜歡小說,受我影響老二也喜歡文學(xué),老幺受老二影響也喜歡讀書。”田伯芬說,當年自己和老伴都在廠里工作,做事沉穩(wěn)的何老二便照顧起兩個弟弟。
“田忠也說,相比爸媽,二哥更像是他家長。”田伯芬回憶,“何老二比和田忠大近5歲,我們不在他就當小奶爸,稍微大一點,他會用零花錢給弟弟買冰棍吃,再大一點就買書給他看。”
昨天傍晚,重慶晚報記者在雙碑田伯芬家中探訪時,正好接近飯點。因為只有母子兩人在家,飯菜簡單清淡,不過,何老二要媽媽擺三副碗筷。多擺一副碗筷的習(xí)慣,是何老二堅持的,只是在田伯芬一次次地勸說下,現(xiàn)在頻率不是那么高了,“遇到家庭聚會,不僅擺碗筷,還得留個位子。”
田伯芬說,“我們給他說,不在的人才會留碗筷。弟弟不是在當兵么?不要給他留。”他堅持認為弟弟還活著,這樣的勸說還是有效果。
田伯芬提醒說,談話時,最好不要在何老二的注視之下,否則提到何田忠,他吃下一餐時,就一定會堅持留副碗筷,“最好是和他的一樣大小的!要不然就像個小孩子,要跟你瞎鬧!”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治療,何老二病情有不少好轉(zhuǎn),現(xiàn)在能幫忙掃掃地什么的,偶爾還能說上幾句話。即便如此,他依然相信弟弟還活著。
如果何田忠還活著,幾天前就剛滿58歲,但如今躺在屏邊烈士陵園里。
在何田忠的遺物中,有他參軍時寫的一首詩,詩中提到了哥哥。這首詩,何老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抄寫一遍。
《告別》 作者:何田忠
晚霞出沒,新兵出征;
火車長鳴,車廂喧鬧;
山城夜晚,燈火通明;
山城夜晚,繁星點點。
告別了?。∶利惖纳匠?。
告別了啊!親愛的父母!
親愛的哥倆!
告別了啊!
我美麗的故鄉(xiāng),
告別了親愛的同志和朋友,
去迎接新的戰(zhàn)斗和頭枕,
踏上了新的征程和板土(原文如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