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生命中的好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覺得好日子在后頭,要拼搏爭取才能得到,有人認為好日子就是當下進行時,但正在央視八套播出的電視劇《生命中的好日子》卻是以回眸的方式,找尋過去年代的那些難忘記憶,并且將其定義為好日子。
《好日子》截取了1977到1997這二十年的歷史背景,從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到香港回歸,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激蕩最大的二十年,人們的精神面貌與生活面貌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因此看《好日子》不時有唏噓感產(chǎn)生,感嘆時間太快,轉(zhuǎn)眼又將是一個二十年,有些記憶已經(jīng)慢慢遺忘。
《好日子》為觀眾提供了回顧過往生活的一個窗口,充滿歷史感的畫面,富有時代特征的故事,容易讓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觀眾產(chǎn)生對號入座的感覺,也讓不了解那段歷史的年輕人看到父輩們的命運是如何在時代潮流之上顛簸起伏的,他們又是如何理解日子的好與壞的。
《好日子》有一個獨特的戲劇梗,黃志忠飾演的男一號知青韓墨池在保護一個女孩時失去了一條腿,變成殘疾人。這條腿讓他娶了救下的女孩,也讓他與剛剛恢復的高考擦肩而過。就劇情設(shè)計而言,想要實現(xiàn)韓墨池在情感與事業(yè)上的陰差陽錯,還有不少路徑可以使用,但編劇做了斷腿的安排,恐怕還是希望角色身上更多一些命運感。
與當今時常有一夜成功、家財萬貫的成功故事不同,在韓墨池的年輕時代,多數(shù)人所要經(jīng)受的痛苦與磨礪大致是相同的。作為副市長的兒子,韓墨池在走出斷腿陰影的時候,還要面對生存的難題,在火柴廠尋找到可以在家糊火柴盒的工作,成為他重新找到生活勇氣的第一步。此后的故事里,他又下海經(jīng)商,成為知名企業(yè)家,靠的不是那個時代不會流行的“拼爹”,而是內(nèi)心對“好日子”的強烈渴望。
當然這部劇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時代不同了,年輕人的奮斗還要重復上一輩的模式嗎?我們的社會不也是在鼓勵年輕人輕裝創(chuàng)業(yè)、以創(chuàng)意博取財富嗎?對此命題,《好日子》給出的答案是,它既沒有給上一輩人的成功鍍上過于光芒四射的金子,也沒有對新富群體的誕生有任何貶損之意,它的重點在于倡導一種樸素的價值觀,比如面對挫折時的不氣餒,面對煎熬時的不妥協(xié),以及對生活與情感永遠抱有感恩之心,這種樸素的價值觀不會隨時間變化而失去含金量。
對于韓墨池那一代人,生命中的好日子不是常態(tài),不是每天都有的正常日子,而是在諸多壞日子的映襯下,時斷時續(xù)的好日子才變得那么有滋有味、值得珍惜。對當下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可以上班、看電影、約會、購物,盡管也有各不相同的辛苦,但和失去了壞日子作為對比,就算好日子也會顯得有些重復與乏味吧?
“奮斗”與“夢想”是不同時代年輕人的共同關(guān)鍵詞,但跨越時間界限,它們的確又藏有不同的價值寓意,《好日子》的播出會催促年輕觀眾重新審視奮斗的意義,再次為夢想灌注新的內(nèi)容,讓自己的青春與長輩們的青春對接在一起,讓好日子得以延續(xù)、永不斷裂。
記者 星河
文章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