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春節(jié)年年過,但仍有許多人以為,過春節(jié)就僅僅是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時間,因此,除了對除夕這一天的習俗特別熟悉以外,其他與春節(jié)相關(guān)聯(lián)的習俗,慢慢地也就變得模糊。其實,春節(jié)的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便開始有了。
臘月二十三祭灶
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四灑掃庭除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jù)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nèi)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
同樣,除夕之前,云南人也像全國人民一樣,都要灑掃庭除,但一些人家還有另一項清潔工作。除夕之夜,用個火盆裝著燒紅的炭、松針,在家里的每個房間里往火盆里灑上醋,用醋蒸汽來“打掃”空氣,然后關(guān)門,把火盆拿出大門倒掉。說是這一年的晦氣就被驅(qū)除出家門了。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在昆明周邊的鄉(xiāng)村,殺豬飯是春節(jié)最隆重的宴席,將新鮮宰殺的豬蒸、炸、煮、炒、燉,加上一些山茅野菜,別有一番風味。
臘月二十七洗浴趕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市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例如,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八貼桃符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馬。
其中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shù)》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lián)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lián)”。
后來,隨著造紙術(shù)的問世,才出現(xiàn)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lián)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祭祖過小除夕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早晨請祖。據(jù)歷史記載,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jīng)是春節(jié)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吃團圓年夜飯
臘月三十,即到了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
這一天是最重要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的年飯是除夕的重要內(nèi)容,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jié)日的喜慶。
年夜飯的菜肴琳瑯滿目,農(nóng)村里的殺了年豬,云南傳統(tǒng)的“豬八碗”菜肴自不可少,很多人家還要燒起滇式火鍋——“炊鍋”,煮上白菜、豆腐皮、木耳、蛋卷,熱熱乎乎地吃。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還得有條完整的魚——連年有余,討個口彩。
貼春聯(lián),也是云南最重要的春節(jié)民俗。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lián),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lián)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除夕年夜飯前,先要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須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魚,表示清賬、有余。孩子給長輩行禮要壓歲錢。然后放爆竹貼門神春聯(lián)。
門上貼的門神,中國幾千年來無外乎神荼郁壘、尉遲恭秦瓊。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云南省政府下了個命令,門神改為岳飛、戚繼光,表達云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這個“官方意志”獲得了老百姓的一致?lián)碜o,政府也印了大量門神圖發(fā)放,一時間,家家門上都是這兩位民族英雄威風凜凜的形象。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正月初一換上新衣拜年
正月初一這一天,不剃頭、不潑水、不掃地、不動菜刀、不討債。一起床就換上新衣,查查老黃歷,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禮,蒸一籠米糕當早餐,稱之為一年比一年“高”。
餌塊是云南特有的食品,與江南的年糕不同在于年糕是用米粉做的,餌塊是用米飯做的,是中原地區(qū)的古食傳到云南后,只有云南還保存下來的食物。昆明人炒餌塊要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蔥、腌菜、甜醬油等配料,油漉漉地端上桌來再放上辣椒油,大家熱騰騰地吃上一碗。
吃完炒餌塊,老人守在家中,大人們就出去給親戚朋友拜年,各家各戶都準備了泡米花茶,招待來拜年的人們。有的人家不愿意有人來打擾,放條板凳在家門口,別人看了也就不進去了。
正月初五祭財神開市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fā)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fā)財?shù)南M?,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
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七郊游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
到了正月初七,昆明西壩東岳廟舉行廟會,昆明人就到金汁河邊拜神燒香,其實就是郊游。過年總不能天天都在城里“宅”著吧?廟會上還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們也借機尋找意中人。
正月初九金殿廟會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不過更熱鬧的郊游,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廟會,傳說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鸚鵡山一座山上,廟會的攤子延伸出了好幾里地,有各種雜耍表演、打把勢、高蹺、耍獅子、對山歌、唱小調(diào)。舊時昆明人趕金殿廟會,都是自帶飲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喚友,一片熱鬧。
正月初十賞燈市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燈市開始,每天晚上,現(xiàn)在的正義路一段,一到夜里,燈火輝煌。水景燈、走馬燈、宮燈,各種彩燈聚集,游人觀燈購燈通宵達旦。這也是老昆明人一年內(nèi)最豐富的夜生活了,一直持續(xù)到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燈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我國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jié),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jié)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jié)。元宵節(jié)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jù)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jīng)受到重視。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