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回族花兒中蘊含的回族風俗習慣與民俗事象
摘要: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而且以西北集中。回族在不斷發(fā)展中,一些方面已經(jīng)趨同于漢族,但還是保留了其獨特的風俗習慣。本文筆者將以西北回族花兒為媒介,淺談一下回族花兒中所體現(xiàn)出的回族語言、婚姻、飲食、服飾等方面的習俗與民俗事象。
關鍵詞:回族花兒 回族民俗習慣
一
花兒是廣泛流行于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qū)的民歌,是西北人心目中夸耀的瑰寶,是大西北鄉(xiāng)土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的社會個體和社會群體共同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
為什么叫做花兒,張亞雄先生解釋為“花兒多言情,以花兒比所愛的女人,遂以花兒名歌曲。”[1]甘肅天水的馬春暉先生在他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中的也講到花兒這個名字蘊含多重意義,“一則可以指男子對自己鐘愛的姑娘的美稱或者喻稱,以花兒來比喻自己喜愛的姑娘心靈貌美。二則也可以專指男女互訴衷腸的情歌。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區(qū),花兒往往多是山野之歌,內容上多會描寫一些男歡女愛的‘花花事兒’,語言也多為口語粗俗,所以為了區(qū)別與其他情歌,把這類民歌稱作花兒”。
二
花兒的唱詞雖然大多是漢語,但唱它的人不僅僅有漢族,還有回族、藏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刈迨俏覈植甲顝V的少數(shù)民族,尤其在西北更為集中,所以在花兒的傳唱上,回族人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族花兒也以其獨特的魅力被人們喜歡與傳唱?;刈寤▋涸趦热萆?,既和普通花兒一樣,歌唱愛情、婚姻,贊美勞動、收獲等,在字里行間也蘊含著回族特有風俗習慣,民俗事象等。
(一)花兒中的回族語言習慣。
回族大都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說漢語外,還會夾雜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等,對于這種現(xiàn)象,北方民大的武宇林教授這樣解釋:“他們(回族)始終保持著伊斯蘭的基本信仰和生活方式,并堅守著宗教與文化的獨特性。這種繼承性和獨特性表現(xiàn)在民族語言習慣中,一是許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沿用至今,仍然鮮活而頻繁地被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二是許多漢語詞匯被回族所借用并逐漸演變成為特有的詞匯和用語習慣。”[2]也就說,回族的這種語言習慣跟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他們會讀《古蘭經(jīng)》、禮拜、封齋,而這些所用的語言往往又不能離開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語言習慣。當然,在回族花兒的唱詞中除了漢語,還會有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出現(xiàn)。
例1
花椒樹兒你不要上,
上了時碎刺兒扎哩;
心中的花兒你不要唱,
唱了時阿訇爺罵哩。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13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例1中“阿訇”是阿拉伯語akhund的音譯,意為老師或者學者。一般是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阿訇在回族穆斯林群眾當中是被認為最有學問的人,所以有著很高的威信。阿訇除了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帶領大家禮拜外,穆斯林的結婚、葬禮、新生兒取名字也都離不開阿訇。從這首花兒的唱詞“ 心中的花兒你不要唱,唱了時阿訇爺罵哩。”也可以看出,阿訇的地位,花兒是不能輕易地對著阿訇唱的,這是對于阿訇的一種尊敬。
例2
金山銀山我不稀罕,
頓亞上,
好不過阿哥的心眼;
你家雖窮著妹不嫌,
跟上你,
心里一千個情愿。
(《中國歌謠集成·寧夏卷》 P79 )
例2中的“頓亞”是阿拉伯語Dunya的音譯,“現(xiàn)世、今世”的意思,與后世相對。穆斯林經(jīng)常說要在“頓亞”干好事,做到《古蘭經(jīng)》中所規(guī)定的事,到后世才能享受到進“天堂”而不是“地獄”。筆者就出生于一個回族穆斯林家庭,從小聽長輩提到這個詞,長輩們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也要求我們在“頓亞”經(jīng)常念經(jīng)、禮拜,對待別人友善,有慈愛之心。
例3
柳樹根做下的灰耙子,
芨芨草扎下的掃帚;
連作了三天的乃瑪孜,
沒給我一天的好處。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169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乃瑪孜”是波斯語Namaz的音譯,意為“禮拜”“拜功”。伊斯蘭教有念(念經(jīng))、禮(禮拜)、齋(封齋)、課(天課)、朝(朝覲)五大功修,其中“禮功”一般被穆斯林認為是接近真主的門路和階梯。所以常聽老人說:“寧少一頓覺,不落五番乃瑪孜”。
(二)花兒中的回族婚姻習俗。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回族亦是如此,回族人對婚姻看的很重,回族的婚姻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習俗慣制??偟膩碚f,回族的婚姻習俗分為:提親、見面和送禮錢、訂親、定日子、嫁娶等過程,這些也可以在回族花兒當中看出。
例4
胡麻開花時遍地藍,
馬蓮么開花是路藍;
我連阿哥把心連,
沒媒人也是枉然。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68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無論是漢族,還是回族,在婚姻方面都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4就體現(xiàn)出了回族婚姻的第一道程序提親,當男方看上女方后,就會請媒人拿上茶葉、紅棗、核桃、花生等四色禮,如果女方收了禮品,就說明答應了這門親事。從這首花兒的唱詞我們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
例5
隔門看見妹出來,
不大不小碎[3]身材;
大紅衣裳繡出來,
賽過當年祝英臺。
例6
鐵青的馬兒銀籠頭,
花線線做下的換手;
你有本事了領著走,
老刀刀是你的對手。
(馬春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
例5中是比較傳統(tǒng)的見面,男方必須隔門遠遠地看女方,兩人不能面對面相見。如果男方憑著第一感覺對女方有感覺,就可以考慮后面的事情,否則就拉倒。從這首花兒的唱詞可以看出,男方第一印象是比較好的,女方長得玲瓏小巧,而且貌美如英臺。當然,現(xiàn)在大都是自由戀愛,這種“隔門相親”是很少了。
例6中的“換手”指的是男女雙方護送禮物,在筆者的家鄉(xiāng)常常稱做“接換手”。在提親之后,男女雙方在媒人的引導下見面,也叫做瞅對象。男女雙方通過了解后,如果對對方的印象還不錯,互相都看上了,就會在走的時候,護送禮物,接換手。一般認為接過“換手”以后的婚姻就是可靠的,很少出現(xiàn)反悔的現(xiàn)象。
另外,回族在結婚日期上也很講究,例如:
例7
模樣不俊心真哩,
阿哥的肉肉我痛哩;
尕姊妹的心兒比真金,
主麻日我娶著迎哩。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132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回族結婚的日子,最忌諱的是星期二,除了星期二,其他日子都可,但以主麻日(星期五)為最佳。主麻日是伊斯蘭教的聚禮日,主麻是阿拉伯語聚禮的音譯,在這天大家就會聚在一起禮拜,連平時很少來的人這天也會來禮拜,所以這天顯得很是尊貴,穆斯林認為選擇這天結婚很吉慶。
例8
河里的石頭翻三番,水小著翻了兩番;
我一回娘家轉三天,想你著轉了兩天。
(馬春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
這首花兒唱詞反映了新媳婦“回門”這一習俗,“回門”指的是新媳婦在結婚第三天或第七天,會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當然這一習俗,不僅僅是回族婚姻習俗當中就有,在整個西北地區(qū),都存在這種習俗。從唱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新婚夫婦感情是相當好。
(三)花兒中的回族飲食文化
回族的飲食種類非常豐富,而且飲食文化也很博大。在一些花兒唱詞中,就提到了回族的飲食。
例9
三大麻錢一骨朵蒜,
辣辣地吃了個攪團;
好花兒坐在我跟前,
喝一碗涼水(是)喜歡。
(《“少年”(花兒)論集》P327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 1982)
例10
清油辣子醋調上,
面片子稠稠的舀上;
阿哥子吃了上新疆,
你把尕妹子引上。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167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一般來說,西北的回族是偏愛面食的,例9中的“攪團”和例10中的“面片”在筆者的家鄉(xiāng)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幾乎是不能少的面食,至今筆者每次回到家,母親必然會做那么一兩頓“攪團”和“面片”,當然,不外乎回族人,整個北方差不多農村都有過這種面食,回族人吃這種面食也多多少少受到漢族的影響。“攪團”顧名思義,被定義為“用面攪成的漿糊”,就是把面粉均勻地倒入開水鍋里,然后不停地攪拌,最后攪拌到無小顆粒后,一鍋攪團差不多就成了。面片大家都熟悉,在一些飯館里都會有,只是有些地區(qū)口味不同,放在里面的作料和蔬菜有差異。
另外,回族的油炸食品是相當出名。如:
例11
老回回開齋炸油香,糖泡的蓋碗子品上;
花花馓子棗帶上,袖筒里再給你筒[4]上。
(馬春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
在這首花兒唱詞中,“油香”)、“花花”、“馓子”都是典型的回族油炸食品,但并不是家常食品,而是伊斯蘭教一些大的節(jié)日,比方開齋節(jié)、圣紀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才會有的,用來招待親朋好友,除此之外,在一些紅白喜事也會做油炸食品。“油香”跟漢族的油餅差不多,松軟香甜,分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油香”現(xiàn)已成為團結、友誼、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的圣潔食品。馓子,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huán)的油炸面食品,非常香脆可口,所以民間有“點心香,月餅,回回的馓子甜又脆 ”的說法。在筆者家鄉(xiāng),還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大人在廚房炸油香、馓子的時候,小孩不能在場,因為會把鍋里的油給偷掉。
這首花兒還提到“蓋碗茶”,回族穆斯林是非常喜歡飲茶的, 因為穆斯林是不能飲酒的?;刈迥滤沽至晳T喝蓋碗茶,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臺”。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馓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這首花兒唱詞還體現(xiàn)出了回族人的熱情好客,客人來了,不忘端上油香、馓子,泡上蓋碗茶,臨走還讓客人帶上。
(四)花兒中的回族服飾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qū)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tǒng)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在花兒唱詞中就有不少是描寫回族服飾的。
例12
屋檐上蹲的是白鴿兒,
黑頭嘛裹了個皂兒;
你給我做的是頂帽兒,
我給你買的是鏡兒。
(滕曉天《青?;▋涸捛嗪!稰410 香港銀河出版社2002)
回族有諺語:“自古回回少不了,湯瓶、吊罐、小白帽”,例12就寫出來回族穆斯林男子必不可少的白帽子,可以說,“頂帽子”是回族穆斯林的標志,回族穆斯林男子除了在禮拜時、節(jié)日帶白帽子外,平常也有很多戴著白帽子,尤其是老人更多。從這首花兒我們可以看出,回族男女戀人在交換禮物時,女的送給男的就是頂帽兒,可見頂帽兒的重要性。
例13
綠綢子縫下的夾夾,
藍綢子縫下的襖兒;
維[5]下個阿哥像鷂子
我就像喂鷂子的雀兒。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P60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夾夾”是回族和東鄉(xiāng)族喜歡穿的一種服飾,是一種開襟背心。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穿一件黑夾夾和一件白汗衫,顯得干凈利落,而且無袖的夾夾很適合在農活時穿,方便靈活。
除了以上方面的風俗習慣之外,花兒中還涉及到了回族的一些禁忌,比方說,回族穆斯林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的,所以在回族花兒當中很少提到這些肉,而大多是牛、羊、兔肉。
三
如今是一個娛樂至上,拜金肆行的社會,人們更喜歡的是一些流行文化、西方文化,而花兒等一些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卻漸漸地被人們遺忘,這的確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悲哀。花兒作為非物質文化,盡管來自人民群眾,來自最底層,但越是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越是能表達人類的真情實感,花兒就是以簡單的旋律,樸素的唱詞打動人心?;刈寤▋好恳痪?,每一段都跟回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將回族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在我們每個面前,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回族各個方面的風俗習慣,所以我們不僅要收集花兒、唱花兒,更要宣傳花兒,讓它重新煥發(fā)生機。
參考文獻:
武宇林《中國花兒通論》,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8
馬春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3.8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
[1] 張亞雄《花兒集》P55 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86
[2] 武宇林《中國花兒通論》,P294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8
[3] 碎,西北方言,小的意思
[4] 筒,西北方言,裝東西的意思。
[5] 維,西北方言,結交,交往的意思
聲明:本網(wǎng)專欄作者所發(fā)布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天之水網(wǎng)立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