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以大義引導任俠精神,從而對中國幾千年的任俠文化起了主導作用。這一作用不可低估,抵抗外來侵略的慷慨赴死,路見不平的見義勇為,皆來源于墨家。
注重實踐的認識觀,直接啟迪了后來的如荀子等人唯物主義的誕生。
貴義的思想對孟子有著直接的影響。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也。跟墨子學于儒而逃于儒相反,孟子是學于墨再逃墨從儒。雖然他有很多攻擊墨家之詞,但他的很多觀點深受墨家影響。例如他接受墨家等貴賤的思想,提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接受墨子減輕百姓負擔發(fā)展生產(chǎn)的影響,提出“輕徭薄賦”的主張(這一主張在漢文帝時被人再度提出,終于被采納,造就了有史以來的初次盛世之治“文景之治”)。
等貴賤這一思想,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平民了。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就是來源于墨家。
《呂氏春秋·當染篇》中,直接引用《墨子·所染》中的原話,說明結(jié)交朋友相處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墨家衰落的原因
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戰(zhàn)國時期大一統(tǒng)的趨勢。在當時的條件下,不通過戰(zhàn)爭不可能真正結(jié)束分裂而使天下穩(wěn)定。墨子及其后來的弟子沒有弄清楚,最少來說沒有把這樣的觀點形成文字:戰(zhàn)爭,有時也是和平的一種手段。因此非攻思想不可能被那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接受。而兼愛非攻是墨子的主流思想所在,因此墨子思想不可能被大國接受并施行。墨子奔走呼號一生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的弟子更是如此。主要原因就是非攻不合時宜。
墨家內(nèi)部嚴格的半軍事化的紀律,準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對大義的執(zhí)著追求,導致在戰(zhàn)國時期幫助守城時死難很多,喪失了大批精英。墨子為勸楚惠王而親自赴楚,不把生死當回事,其后來者可想而知也是如此。
墨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跟儒家直接針鋒相對,一直互相攻擊。當儒家成為正統(tǒng)思想后,墨家思想就被視為異端,遭到封殺。
在墨子之后,墨家沒有出現(xiàn)一個天才的集大成者,進一步完善其思想,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道家先有老子,后有莊子和劉安;儒家自孔子后有孟子荀子董仲舒。特別是在西漢初年,國家大治,統(tǒng)治者在尋找治國良策時,董仲舒及時奉上《春秋繁露》,劉安也獻上《淮南子》,而墨家作為當時的顯學卻在學術(shù)和治國思想上無所作為。結(jié)果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正式跟皇權(quán)結(jié)合,成為正統(tǒng)思想,墨家淪為雜家。
西漢初年,游俠成為一種風氣。疑為墨家弟子的郭家朱解之流對民間影響非常之廣。加之墨家內(nèi)部有一套完整的賞罰制度,墨家弟子犯了法,自己處罰,完全不理官府。作為封建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怎么可能容忍有人的影響比官府比皇帝還大?又怎么可能容忍有別的組織可以在法外立法?因此漢景帝時開始彈壓墨家。到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了主導,郭家朱解之流又以武犯禁,藐視權(quán)貴,殺人于千里之外;更有一些墨家子弟參加當時的七國之亂。漢武帝震怒之下,先后三次重拳出擊鎮(zhèn)壓墨家。墨家子弟的活動從此走向地下,逐漸衰落。游俠之風也因此衰落,直到大唐才又漸漸興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