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少女阿西莎·拉西姆扎達今年只有14歲,卻在首都喀布爾東郊一個貧民社區(qū)當起了老師,學生是無法入學的十幾名兒童。她還為社區(qū)里其他300多名兒童爭取到了上學機會。為此,她獲得今年的國際兒童和平獎提名。
有媒體將她和致力于維護兒童教育權(quán)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相比,稱她為“阿富汗的馬拉拉”。但阿西莎說:“我就是我,我不想成為別人。我只想今后能為阿富汗兒童多做一些事情,多爭取一些利益?!?/p>
“鐵皮箱”教師
阿西莎在喀布爾出生,大約十年前搬到她現(xiàn)在所在的貧民社區(qū)。新華社記者見到她時,她正要為社區(qū)內(nèi)十幾名無法入學的低年級兒童上課:阿官方語言達里語拼寫。
記者看到,阿西莎所在社區(qū)實在簡陋。“學?!遍T口就是垃圾堆,時而幾只野狗前去翻食,一群孩子尾隨,而這可能是當?shù)貎和癁閿?shù)不多的玩耍活動之一。
“學校”由兩個鐵皮集裝箱改造而成,中間搭上一塊鐵板擋雨,兩側(cè)通風,上課時在前面搭上一塊小黑板。這些就是“學?!钡娜考耶?。
阿西莎家境很困難,母親在一所公立學校做食堂服務員,收入十分微薄,父親則待業(yè)在家。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由于喀布爾已進深秋,阿西莎不時因寒冷發(fā)抖而雙手抱肩。
阿西莎說:“貧民社區(qū)的孩子沒有身份證,學校根本就不接收。由于同樣生活在這里,我非常能感受到這些孩子的痛苦。所以我就想辦法聯(lián)系到社會團體和一些政府官員,讓他們?yōu)檫@里的孩子提供受教育機會?!?/p>
“一開始官員們并不聽我講話,所以我就把我們社區(qū)里的情況拍照給他們看,讓他們直觀地看到這里的生活條件,慢慢地,他們開始幫助這里的孩子,”阿西莎說,“我今年上11年級,我能夠為這里仍然上不了學的小朋友教簡單的達里語字母,把我在學校里學到的教給他們?!?/p>
阿西莎每天在這個集裝箱學校為孩子們上課一小時,接著表演一些簡單的馬戲節(jié)目給孩子們看,帶著他們一起玩。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很喜歡這位小老師。
失學情況重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數(shù)據(jù)顯示,阿富汗目前有860萬學齡兒童,但全國僅有1.5萬所學校和教育機構(gòu)。學校和教育機構(gòu)過少使得350萬兒童無法獲得受教育機會。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駐阿富汗副代表巴拉吉博士此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即便阿政府按照每年新建500所學校的進度,滿足所有兒童上學仍需15年之久。
阿西莎認為,作為貧民家里的孩子,她不能等著政府和其他人士來幫助,而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
阿西莎說:“我想告訴阿富汗的兒童們,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當我們有了能力以后,我們應該幫助更多像我們一樣的兒童,這樣阿富汗的明天才會越來越好?!?/p>
1 2 下一頁 1 2 下一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