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抒發(fā)感悟律韻美 書寫生活情至真
周奉真舊體詩詞集《此身未忍負流光》研討會在蘭舉行
林家英先生(中)在研討會上發(fā)言。首席記者 雷媛 攝
中國甘肅網(wǎng)10月16日訊 據(jù)蘭州晨報報道 (首席記者 雷媛) 近日,周奉真舊體詩詞集《此身未忍負流光》研討會在蘭州舉行。中國古典詩詞大家林家英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程金城教授,甘肅省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詩人葉舟,甘肅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馬步升,《甘肅日報》文教部主任尚德琪,香港《文匯報》甘肅分社社長王岳等參會。
此前,周奉真舊體詩詞集《此身未忍負流光——默緣堂廿年吟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詩集涵括了作者1994年至2015年間的649首舊體詩詞。恰如詩人葉舟所言:這一本層巒疊嶂、雜花生樹的詩集,既有作者詠史寄情、訪朋問友的慷慨篇什,也有作者大地漫步、指點山川的瑰麗想象;既有懷人感物、判斷四序的沉著書寫,亦有他云游宦海、長途奔襲當中的點滴記錄。
在座談會上,眾位專家學者圍繞《此身未忍負流光》一書,談詩詞格律,說詩人審美,進而深入到對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以及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使這次座談會充滿了濃郁的學術氣息。
八十高齡的林家英先生是蜚聲國內(nèi)的古典詩詞鑒賞家和創(chuàng)作者,她現(xiàn)在每天都會收到幾本來自全國各地寄送的詩詞書,而她總是將這些書刊送給自己校外的學生或古典詩詞的愛好者。囿于視力,她自己已不再翻閱。今年盛夏之際,收到周奉真的《此身未忍負流光》一書后,她直言受友人相托自己翻開了這本沉甸甸的書籍。“我看得比較慢,感覺書的編排挺有意思,最近幾年的東西(編排)在前面,我是從后往前看的,看下來的印象是作者起步的時候每一年的作品不是很多,慢慢地多了,再到最近幾年的更深一個層次。我覺得這是符合一個創(chuàng)作者從起步到發(fā)展的一個過程的,是一條比較扎實的創(chuàng)作道路。”
由此,林家英先生展開了話題。她說,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學詩學不久就不斷地琳瑯滿目地(寫了不少詩詞),包括一些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內(nèi)。因為學的時候,古典詩詞的格律不一定在課堂上學得到,這些年輕人將來在詩詞上欲求發(fā)展,應該走像周奉真這樣扎實的創(chuàng)作之路,格律之于詩詞,猶如柱石之于大廈,在談及該書的格律運用時,林家英先生的評價是:周奉真對整體格律的駕馭沒有問題。
在分析該書的詩詞內(nèi)容與詩情特點時,林家英表達了與其有同窗之誼的林東海先生(該書序言作者)一樣的觀點:(周奉真)筆下所流露者,無非真情。她提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當讀到周奉真為悼念逝去的母親而寫的那首詩作時,也忍不住感動連連,難以忘懷。與此同時,林家英先生說該詩集中的多首《無題》詩作亦給了她特別的感受,并直言“(周奉真的)《無題》有李商隱的意味。”也是在周奉真的這部“吟草”中,林家英先生感受到了詩美。她說詩學的感情是濃縮的,而這種感情是離不開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這種審美濃縮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情感和體驗,如果沒有真美,沒有真善,讀者便不會感受到詩美。
談及詩美這一命題,林家英特別強調(diào)了一個“真”字。她認為這個“真”字實則是“詩中有我”。“詩中有我”應屬于詩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受和思考。在“吟草”中,林家英讀出了作者周奉真的“人生世界”——作者經(jīng)歷了并非一帆風順的人生歲月,但信念如一,不曾更改。在林家英眼中,周奉真最難能可貴是在“詩中有我”的寫作中道出了真正的自我,并由這個自我印證了社會的風貌,體現(xiàn)的是時代進程。這也印證了何謂好詩。所謂好詩不是寫自我的,而是寫大家的、寫社會的、寫時代的,也就是詩史即國史。
《童蒙者拾其香草》是作者周奉真寫在該詩集前的一篇自序,表達了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刻認知和獨特見解。林家英先生特別表達了對此文的欣賞——她說從那些文字里,她讀出了一個詩人的學識積淀,以及他對生活和詩意的透徹理解。
程金城教授說,古典詩詞一度被“冷落”,被新詩所“遮蔽”,但在(新詩)過去了將近百年之后,我們再度回頭卻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是根本不能被邊緣化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自身的魅力。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又倒回來了,原來講新文學的時候,古體詩是不在之列的,近些年來卻有一種新趨勢——把古典詩詞又納入到了21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框架里?,F(xiàn)在這一領域已形成了一個趨向,就是從讀經(jīng)典中受益并開啟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從這個角度而言,《此身未忍負流光》是有一種貢獻意義的作品。
兩個多小時的研討會上,始終彌漫著坦誠而真摯的氣氛,在林家英、程金城之后,馬步升、葉舟、尚德琪、王岳等分別從古典詩詞的弘揚與鑒賞等方面,給予該書高度的評價。大家認為周奉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有著獨特的理解,并身體力行,為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wǎng)-蘭州晨報 責任編輯:王彤(實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