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5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的藥學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對瘧疾等寄生蟲病機理和治療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這份諾獎的一半,“以表彰她對治療瘧疾新藥的發(fā)現”。
【遲到的承認?】
↑20世紀80年代初,屠呦呦在進行科研工作。
屠呦呦生于1930年。1969年,她所在的團隊參加抗瘧藥物研制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yī)藥典籍啟發(fā),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1972年,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2004年5月,世衛(wèi)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2011年,屠呦呦因發(fā)現青蒿素而榮獲美國拉斯克獎。
屠呦呦從參加研制項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其間經過了40多年。許多人不免會問:為什么屠呦呦經歷這么長時間才得到諾貝爾獎?有人甚至稱這是一個“遲到的承認”。
【滯后的科學獎】
↑2014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場。
其實,從重大發(fā)現到獲得諾貝爾獎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重大發(fā)現成果經歷著一個被同行確認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往往是漫長、曲折和反反復復的。新華國際在此對諾貝爾科學獎的滯后時間作一梳理。
從1901-2014年間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情況看,從發(fā)表科研成果到獲獎,物理、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最長滯后時間均為55年左右,相比較化學獎的最長滯后時間最小,為37年。
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英國生理學家、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他于1958年著手研究試管受精,1978年成功產生全球首名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得獎時,他已是85歲高齡,他的成果也已經有32年。
因細胞研究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英國人約翰·格登,早在1962年就在英國《胚胎學與實驗形態(tài)學雜志》發(fā)表論文,報告發(fā)現細胞的特化機能可以逆轉。到他獲獎時,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
研究表明,諾貝爾科學獎從獲得成果到獲獎時間的周期平均為22.7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