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揭曉了最美教師名單,活動組委會除評選出10位“最美教師”個人和10位“特別關(guān)注教師”外,還授予全國特崗教師群體“最美教師團隊”稱號。9月10日晚,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中央電視臺副臺長、機關(guān)黨委書記張海鴿,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李挺等出席頒獎典禮。
天水師院2007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生高進儒(現(xiàn)為隴南市武都八一中學教師)作為“最美教師團隊”教師代表接受表彰,獲最美教師殊榮。
高進儒(中)
附: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對高進儒的報道
扎根山區(qū)沃土辛勤教書育人
——記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八一中學教師高進儒
隴南市武都八一中學的八零后教師高進儒曾為一名特崗教師。扎根山區(qū)教育,勤勉工作,善于總結(jié),參加工作8年來,6年擔任班主任。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市“青年教學能手”等稱號。
他叫高進儒,甘肅正寧人,2007年畢業(yè)于天水師范學院。
我適合這份工作嗎?
八年前,工作面試時他曾向主考官說過:“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但到崗后他就懷疑了,自己適合這份工作嗎?
2007年9月1號,他來到武都區(qū)安化初中任教,簡易的大門,沒有圍墻的校園,只有一棟孤零零的4層高的教學樓,一個土操場,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學校沒有教師宿舍,他要在外面租民房。第二天,教導主任給他安排了初三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在一段時間后的測試中,他所帶的班級學習成績位列全年級倒數(shù)第一、第二。
獨在異鄉(xiāng),他感覺自己就像是一片羽毛,只是掛在這里暫作棲息,沒有絲毫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每天夜里,他在自租的房間里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家人寫信。很多個夜晚他都處于一種淺睡眠狀態(tài)。最難熬的是到了這年寒冷的冬季,特崗教師年底才結(jié)發(fā)工資,曾有一周他都過著身無分文的生活,他的精神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含淚告訴學生:“我想走!”
校長聞訊,直接把破例領(lǐng)出的1800塊錢塞給他,向他坦陳:“學校近來也很困難,不夠了,你就跟總務(wù)處聯(lián)系。”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絲溫暖,因為他知道全校上下都是一樣艱難。
更令他感動的是孩子們的舉動,數(shù)天前他就發(fā)現(xiàn)孩子們私下商量著什么,終于有一天,孩子們來到他的房外,提著方便面、瓜子、土豆,各式各樣包裝的各個種類的小食品,那是他們湊錢買的。學生們還爭著要高老師去自己家里吃飯,當他看到這些孩子們一雙雙凍僵的小手時,他哽咽了。
貧困的環(huán)境下,更能顯出溫情的珍貴。他知道這里需要自己,走,是容易的但也是不負責任的,他做不出來。
找對方向更重要
度過了那段懷疑、迷茫的日子,他便踏實下來,他給自己定了幾個目標:有一份愛情,出一本書,當一名學生歡迎的老師,把班級成績帶成全年級第一。
為此他曾步行20公里去家訪,也常在辦公室整夜地批改作業(yè);為了不影響全班的教學進度,他會在周末把學困生帶到住處補課,補習到深夜,他便送他們回家;他拿出自己微薄生活費給學生搞班級活動,盡可能讓他們感受快樂。
可是,一學期下來,所帶班級仍沒有達到年級第一。而且,他還有種被掏空和黔驢計窮的感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他知道自己到了要學習的時候了,此后,他從未放棄學校進修學習的機會。而節(jié)假日也從沒有休息和娛樂,只安排讀書、寫作、備課、吃飯和睡覺四件事,如此努力也讓他養(yǎng)成每天閱讀和寫日記的習慣。8年來,他有20多篇文章在教育類雜志、期刊發(fā)表,其中3篇獲獎。
找對了方向,再加上勤奮,做出成績就是一種必然。長期的閱讀讓他眼界開闊了,他能博采眾長,最終把適合自己和本地學生的一些教學方法,運用到實踐中,終于的,2010年中考,他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考出了平均分接近120分的好成績,名列全區(qū)前茅,他本人被區(qū)教育局評為“教學新秀”。
在校期間,他多次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師。2010年12月,他被中國教育學會、團中央《輔導員》雜志社等單位評為“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并受邀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在學校領(lǐng)導和同事們的鼓勵下,他參加了2011年全國特崗教師在職攻讀教育碩士考試并被西北師范大學錄取。
相信勤的力量
2013年10月,組織上安排他到武都八一中學任教兼任辦公室主任一職。他一直擔任高二兩個班語文教學,還承擔學校辦公室、黨辦室工作,同時,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進修西北師范大學的教育碩士,這讓他長期超負荷工作。他患有腎結(jié)石等多種疾病,身體虛弱,但他在工作中從不拈輕怕重,挑三揀四,是個積極進取的。高中教學工作本身任務(wù)重,壓力大,他常常頂著劇烈的結(jié)石病工作到深夜,犧牲了節(jié)假日,忘了吃飯。
在堅信閱讀和思考的力量外,他一直還堅信一種品質(zhì):勤,他相信勤能補拙,也正是因為勤,才讓自己找到了方向。擔任高中語文教學以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都要做到四勤‘腦勤、口勤、手勤、勤輔導’。作為校辦主任,很多粗活、細活都是一個人來做,他不是不懂得“安排”,而是他習慣了以一種“勤”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項工作。
不管在什么崗位,永遠保持一種勤勉的姿態(tài),讓他所教的班級成績總是非常優(yōu)秀,他參加課堂技能競賽也斬獲了省級一等獎,還被評為“隴南市青年教學能手”。
在他朝氣蓬勃的青春歲月,他選擇了大山作為青春的底色,用愛和真誠點燃了大山的希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