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泛濫成災的抗日神劇雷劇、草莽揭竿的英雄抗日傳奇劇,《畢業(yè)歌》則妥帖溫和得多。舉目皆是高屋建瓴的戰(zhàn)場局勢,鮮見將大時代的余暉投射于個體的描繪,《畢業(yè)歌》是后者。娓娓道來的生活細碎,滲透進革命的點滴,黏連起整個上海的風云變幻。家國天下,特殊時代的跌宕已經構筑了足夠多的戲劇性,就不需要極端的愛恨與夸張來渲染。于無聲處聽驚雷,當如是。
《畢業(yè)歌》的開場是上海灘十里洋場的畫卷,熱血的愛國青年用自己的方式對城中的鬼子展開近似惡作劇般的戰(zhàn)斗。以為又要從大格局入手,不是彼此魚死網破就是來個學運高潮,劇集卻筆鋒一轉,開始敘述起上海城中的一戶破落貴族家庭的日常來。稀里嘩啦的麻將聲,太太們輕言軟語的上海閑話,安寧而和樂。就連少爺王沐天與小姐王多穎的哀愁心思,都顯得那么理想化——王沐天趁著母親打麻將,挖了家里的金條給一起惡作劇抗日的小伙伴們;王多穎則惆悵著母親不讓自己上學,導致與未婚夫洪望楠分開。然而在這股安寧和樂中,卻也有暗潮在涌動。洪望楠秘密潛回上海替國軍網羅飛機制造人才,葉荔紅則冒充桑霞進入了王家為新四軍購買藥品。寧靜與潛流,在劇中始終交錯,牽引著人物命運的走向,最終把所有愿意不愿意的人,都卷入了這一場洪流之中。也未嘗不是昭示著大時代的風云暗涌。以這樣的方式緩緩敘述,而非快節(jié)奏地堆砌事件,顯然更加潤物細無聲——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必強加大道理,不必拿出本本與主義,自會明白革命的真諦: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生。
與《畢業(yè)歌》不驕不躁的劇情交相輝映的,是劇中的人物的立體與豐滿。嚴歌苓擅長挖掘人性,大家都知道;但能夠在人物群像圖里做到人物們不被同質化,已然很難。而要賦予劇中的這些充滿了生活氣息的人物以特性,讓他們的人性特點都獨樹一幟,更是難上加難——他們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不是全能全知的真主,他們很平凡,人性的困頓、情感的糾葛與你我如出一轍。洪望楠的進退兩難,季家鳴的不擇手段,朱玉瓊的固執(zhí)體面,王沐天的單純血性……只是他們在面對碾壓而來的歷史車輪時,沒有退縮。那點微弱的人性光華,才讓他們顯得更加偉大。
不得不說,演員們的出色表演讓這一出并不硬high、卻依舊能感受到濃濃家國情懷的劇沒有失了章法。王耀慶、祖峰的演技就不說了,依舊保持一貫的水準,從志同道合到心生嫌隙到分道揚鑣,僅從彼此交鋒的神態(tài)上就可見一斑。令人驚喜的是本不讓人看好的付辛博,竟然沒有拖了人物的后腿。王沐天是全劇中相對比較理想化的人物,滿懷報國激情,一心想上戰(zhàn)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故事的推進,他沒有被塑造成一個孤膽英雄,也沒有變成一個滿口宣傳口號的愣頭青,而是讓人看到了一個有著良好家世的、充滿理想的青年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選擇、矛盾和成長。通常新人演戲,喜歡用夸張來表達,但幸好付辛博沒有。沉下來,反而更自然,于角色更有助益。如果說付辛博是意料之外,那么鄔君梅就是經驗老道。她演過很多次上海女人,可似乎每一次都讓人看不膩。一襲裊裊旗袍,一口吳儂軟語,她在哪里,哪里就有“上海韻味”。上海太太的雍容、體面、不服輸,她信手拈來。
劇中有一句臺詞,很好地概括了這部?。?ldquo;我們這代人的青春和愛情,全被戰(zhàn)亂的時局打碎了,可越是這樣,那份對愛情的渴望就越強烈,好像你越壓制它,它的反彈力就越大。”情懷不是喊喊宣傳口號就能得來,像《畢業(yè)歌》這樣細細敘述,沒有神化、沒有英雄,卻同樣能讓人感念那個時代的風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