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秋
中國傳統(tǒng)畫有文字記載始于東漢末年的曹不興,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在中國的畫壇曾經(jīng)大家輩出,高手如林、名作如云,如群星璀璨服地涌現(xiàn)出了一批開宗立派的大師。他們的作品都是有傳國傳家的經(jīng)濟文化的雙重價值,成力典藏界追逐搜求的對象。
以山水畫為例。十八世紀之前,石濤、八大、龔賢、 “四王”的山水確實達到很高的水平。以后、閉門車摹仿古人成了山水畫壇的主流。至清末,陸恢、林紓一輩山水已呈頹勢。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錢松巖的山水一掃山水畫壇之陰霾,帶來了新氣象。乃至當今,在山水畫壇上我們叉看到了復古主義,新傳統(tǒng)派的湖流在涌動,動輒就是“黃賓虹”。離開創(chuàng)作主題談筆墨,這必然就會出現(xiàn) 些無病呻吟、似是而非的作品,背離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潮流。
蜀中畫壇精于丹青者不計其數(shù)。在當代四川山水畫家中,林茂森是個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很好的體現(xiàn)著我一貫所推崇和要求的:一個山水畫家的作品,要有代性和生活性的特點。
可以說黃賓虹的山水畫處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開累立派的一代宗師境界。俄羅斯畫家列維坦主張“風景畫要求總的效果”,這是從西畫的角度講的。對于中國畫來說這還不夠,中國山水畫還要做到干細微處看精華。宋代郭熙主張山水畫要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強調(diào)山水畫“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币龅竭@些,就需要實踐李可染的“直面山河”,所謂的“直面山可”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要寫生,就是要有生活素材,要有生活性。一個就是創(chuàng)作,要反映時代的特點,也就是說要有時代性。這兩個方面茂森實踐得都很女子,他的作品為他講出了具有夫定性的話。
我們看茂森的山水作品,他很講究筆墨,但又不拘泥于筆墨。在他的胸壑中,有中國畫這個大的框架,但又不囿于傳統(tǒng)法度的束縛。他的作品,勾、皴、點、染,一招一式都很有章法。在細節(jié)上,比如在黑白、疏密關(guān)的勺處理亡也一絲不茍。但在總體造型和布局亡,他又大膽于近乎出奮,他充分自由的調(diào)動著手中的紙、硯、筆、墨的大軍,進行著別出心裁的排列組合。這樣,他的作品總體上看就非常有張力,有撼人心魄的效果。他用很傳統(tǒng)的筆法,畫出了非常具有時代效果的作品,他的畫有現(xiàn)代的美感。從某種程度上講,也起到了豐富中國畫的繪畫語言的效果。
賀天健在致友人的信中講過: “墨分五色,而今尤知唯淡墨難使也”。古人也云“擅使淡墨者為能”。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皆以厚重之墨令人折服,近現(xiàn)代畫家中使用淡墨之雅,意境之深的卻是接受過西方美學教育,并以西畫著稱的吳作人。無獨有偶,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西畫造型寫實教育的林茂森,也是蜀中畫壇為數(shù)不多的擅淡墨者,他的作品墨色淡雅,意境清遠,以今人筆法,蘊含古意。
我見過他使用淡墨匡的頗有韻味的作品,如《閬苑晨韻》、《寧河煙雨》等等。光從構(gòu)圖上看,這些作品就給人一種空靈清新、寓意高遠、韻味雋永的感覺。他不“做”那種先人為主,下筆就想成力拔干鈞的“扛鼎之作”,也不搞繁文縟節(jié)的“豐富畫面”,而是構(gòu)圖簡練明快,干;爭利索,不拖泥帶水,是”隨意”的書寫,是自然的抒情。那在晨藹中飄渺得如在夢境的山巒,幽深的峽谷,那靜中有動,給人以無限遐想的溪水,全部是在淡墨的皴染中完成的。在淡墨中,那線條的輕重、疾徐、曲直、波折,變化無窮,是那樣的飄逸,那樣的流暢,有梅清、浙江之遺風,尤顯瀟灑俊逸之美。
青綠山水不好畫,近現(xiàn)代畫家中,張大干的金碧淺絳山水,出類撥萃?,F(xiàn)如今,這種形式的山水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這樣的繪畫形式不好掌握,處理得不好,易顯生硬死板;二是這種形式難以反映現(xiàn)代題材的生活,不少人認為這種形式過于迂腐不口傳統(tǒng);三是金碧青綠山水的創(chuàng)作材料,上好的礦物質(zhì)的石青、石綠、金粉、赭黃、胭脂紅等不易搞到,因此當代畫家中畫金碧山水的不多,而林茂森卻知難而進。茂森的金碧青綠山水別一格。他不用古代傳的皴;去去硬套,而是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新的皴法,使他的金碧青綠山水在渾厚蒼勁中有面目一新之感。他的筆法是獨辟蹊,目成一家的。茂森的金碧山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確實是金碧輝煌,而筆墨又是那樣的在古拙中透著氣韻生動。他的 《高原春色》、《擁翠》、《金秋》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些作品中,那些崇山峻嶺無不雄偉,撥兀而起,但并不失”頭之感,這是一般畫家畫金碧青綠山水難以做到的,但茂森做到了。他用新的技法,賦予全碧青綠山水以新意,是在這一繪畫領(lǐng)域有突破、有建側(cè)的畫家。
對于林茂森作品總的印象,我有八個字可以總結(jié),那就是:簡練、俊逸、清矍、意深。而回歸自然是茂森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引導茂森與自然融為一體, “肇於自然”, “造化自然”, “妙悟自然”;而做人也貴在自然,做事也要順應(yīng)自然,”守”與“變”也要自然。尋著茂森創(chuàng)作的軌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是一個自然轉(zhuǎn)換過程,如《周易·系辭》中既謂“無平不波,無往不復”,孔子所謂“從心所欲,謂不逾矩”,老子所謂“猖狂妄行而蹈于大方”,都可以理解為“變”,但是又要做到有一個度,這和蘇東坡所云“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害妙理于豪放之中”的精神是一致的。
茂森是一位筆下盡顯才氣,而又透著一點狂氣的蜀中實力派的山水畫家。他是一位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的求變化、求發(fā)展的畫家,是一位在其作品中處處反映了生活和時代特點的畫家。正是因為這種變化和發(fā)展,也正是因為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近年來他的作品在書畫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一些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都以不菲的價格成交。
今作七絕一首贈茂森藝友,作為這篇短文的結(jié)語:
山水畫壇有奇才,今法古意君自在;
鬼斧神工造化旗,筆底方顯狂飆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