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垣先生祖孫四代美術作品展5月9日-5月13日在天水市書畫院隆重開展。
張維垣(1969年)
張維垣(1922——1983),字高軒,又署文源、阿垣、塞上老人。甘肅通渭人。書法家國畫家。精通中等教育,兼擅考古、文物保護、藝術史論,中醫(yī)辨證施治、圖書館學、音樂。
1922年中秋節(jié)生于甘肅通渭縣常河鎮(zhèn)張家陽屲。國立藝專畢業(yè)任國立杭州女中、通渭中學教師。天水專署文教科科員、秘書,麥積山文管所兼職負責人,水利局秘書。負責創(chuàng)建了天水農(nóng)干校、五中、農(nóng)技校、農(nóng)業(yè)中學等近十所學校并擔任副校長、校長。1983年6月6日逝世于天水北道埠時任天水縣文化館館長。
就讀國立藝專時,在潘天壽、黃賓虹、鄭午昌、吳茀之、諸樂三、鄧白、林風眠、關良、柴扉、李可染等名家的指導下,張維垣如饑似渴不分流派汲取藝術精華。黃賓虹先生賞識其人品、天資和學業(yè),收為入室弟子。朝夕相處,研墨抻紙,侍奉案前,耳提面命,自然得其真?zhèn)?;先生外出,隨從左右;國外友人來訪,充當英語翻譯。同窗蕓蕓,僅他獨自而已。所撰《畫史》,先生為之作序,在《藝林晚報》連載。郭沫若稱張維垣是“黃賓虹的左右手”
維垣從小受到嚴格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品行端正,孝順長輩,不計較個人得失。國立藝專畢業(yè)后,懷著一顆報效祖國、振興家鄉(xiāng)文教事業(yè)的赤子之心,拒絕有著優(yōu)厚待遇的出國任教之聘請,毅然留在國內(nèi)后又回到養(yǎng)育了自己的那塊貧瘠土地。這里還有竭力支持自己學業(yè),操持家務,精心伺候母親、弟弟和兒子的夫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心底善良的他不可能忘本。與夫人許志淑相濡以沫、相依為命、相互扶持著度過了坎坷不平的一生。
在工作中,他吃苦在前、任勞任怨、服從調遣。解放初,趙望云商調他去西北文化部給自己當助手,天水專署以當?shù)厝狈θ瞬艦橛晌捶判校晃迨甏衅隰斞该佬g學院發(fā)函調他任教,天水專署以西北缺乏人才為由未放行。長期蝸居在天水的文教園地,苦苦耕耘。
他不幸遇難,全國一些熟知的書畫名家聞訊扼腕嘆息,紛紛發(fā)來唁電、唁函。夫人率子女自費裝裱展出遺作,得到藝術家們支持與贊譽。李可染題寫展名;王鳳儀、凌崇德、梁軍竭盡全力多方幫助;鄧白、吳凡、劉江、潘韻等為遺作題詞。謝稚柳為《張維垣畫集》書名。陳佩秋為枇杷圖補畫山鳥并為《張維垣畫集》作序。尹瘦石、沈鵬、李鐸、劉藝、佟韋、莫樸、郭仲選、李般木、楊長槐、周志高、朱培爾等幾十位蜚聲中外的名家題詞作詩高度評價人品和作品。劉開渠扶重病榻上題《張維垣傳略》書名不久溘然長逝。王學仲聞張維垣事跡題“大作遺響,必可傳世”。……新聞報刊發(fā)表評論文章和作品,頌揚張維垣高尚人格和不凡的藝術作品。專業(yè)典籍刊登藝術生平和作品。新編《通渭縣志》“人物編”將張維垣作為歷史上的著名書畫家立傳。
生前落寞無聞,身后聲名鵲起,學者吳辰旭發(fā)表文章稱其為“張維垣現(xiàn)象”。陳伯希題張維垣遺作展“書畫精湛 藝高命蹇 身后始重 九泉君安”。董振濤在《今晚報》“翰墨苑”發(fā)表張維垣的書法作品,撰寫評介文章,語重心長的告訴讀者:“請不要忘記,隴上有個張維垣”。
許志淑(1987年)
(張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