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nóng)歷八月九日,戎馬一生的皇太極白天還正常忙忙碌碌地處理政事,夜里竟“無疾而終”了。
歷史上任何一個突然離世的帝王都會留下N個版本的千古之謎。于是,幾百年來,關(guān)于皇太極暴死之謎便被后人作出了無數(shù)的猜想。而其中,流傳最廣的野史傳聞便是皇太極死于謀殺,而這場史上最離奇香艷的謀殺案的主角便是與之有著愛恨糾葛的多爾袞和莊妃。
皇太極一生最愛的女人
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農(nóng)歷十月,一位來自蒙古草原的美麗女子——海蘭珠,在兄長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陪同下,入嫁盛京皇宮,做了皇太極的側(cè)福晉。這年,她已經(jīng)二十六歲了。
而此時,她的胞妹莊妃已進宮九年,而親姑姑哲哲也已嫁給皇太極二十年了。
在迎娶海蘭珠之前,皇太極就耳聞海蘭珠的美名,仰慕已久。等到見了面成了親,二人琴瑟相合,雙棲雙飛,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海蘭珠后來居上,被冊封為宸妃、“東宮大福晉”,地位僅次于中宮皇后。皇太極將她所住的居所賜名為“關(guān)雎宮”,借《詩經(jīng)》中的名句“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來贊美和稱頌海蘭珠的賢淑美德,象征他們真摯熱烈的愛情。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海蘭珠誕下一子,皇太極喜出望外,破例立即召集群臣聚于大政殿,宣布這個八阿哥就是將來皇位的繼承人,并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頒發(fā)大赦令。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時年三十歲,已是父皇的得力助手,但皇太極從未流露過要讓豪格繼承皇位的意思。在海蘭珠生子前后,皇太極諸子相繼降生,也從未有過普天同慶的舉動。
為見愛妃六晝夜奔馳六百里累死六匹駿馬
可憐這位八阿哥無福消受這天大的恩典,半年之后竟不幸夭折。海蘭珠在這一沉重打擊下,精神抑郁,情志不舒,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皇太極雖盡心呵護,卻難以排解海蘭珠內(nèi)心的憂傷。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日,為了扭轉(zhuǎn)前線的危急局勢,皇太極帶著嚴重的鼻衄病,流著鼻血,連續(xù)六個日夜長途奔馳六百里,到達前線。一個月后,戰(zhàn)局得到徹底扭轉(zhuǎn)。
九月十二日,留守盛京的滿篤里、穆成格等趕到前線,向皇太極報告:宸妃病重,希望能見皇上一面。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登時方寸大亂:愛妃一定病得相當嚴重,否則宮中決不會派人專程到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來報信。
皇太極毫不遲疑,當即決定返回盛京。臨行前,他召集前線諸王將帥,對下一步的戰(zhàn)略作了明確部署,分別授予各個方面的指揮權(quán)。十三日一大早便匆匆上路,日夜兼程向盛京方向疾馳。這位多情天子再一次六個日夜長途奔馳六百里。據(jù)說,在六天之中,皇太極累死了六匹駿馬。十七日夜,一行人在舊邊宿營?;侍珮O剛剛睡下,尚在朦朧之中,就被盛京派來的專使驚醒。來人急報:宸妃病危。
痛失愛妃皇太極慟哭中昏迷不醒
皇太極驚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起營,并命令大學(xué)士希福、剛林、梅勒章京冷僧機、啟心郎索尼等先行一步,輕裝疾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盛京,先替他向宸妃問候。
冷僧機和索尼于次日凌晨最先到達,可是他們剛剛踏進皇宮內(nèi)門,宸妃便停止了呼吸,年僅三十三歲。
冷僧機、索尼立即回轉(zhuǎn)身,跑步上馬,飛奔出城,在途中與策馬飛馳的皇太極相遇。二人將宸妃去世的消息告訴了皇太極。早已有了不祥預(yù)感的皇太極還是頓覺“山陵崩于前”,險些跌下馬來。定了一下心神后,不禁悲從中來:老天啊,你一向眷顧大清,可為什么不讓朕與此生最愛的女人當面訣別?!他催促戰(zhàn)馬一路狂奔,在早上七時左右進城,進大清門,徑直奔入關(guān)雎宮。
斯人已逝,遺容尚存?;侍珮O極度悲慟,連續(xù)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并一度在慟哭中昏迷不醒,醒來后“寢食俱廢”。諸王大臣、后宮嬪妃見皇太極過于悲傷,無不同聲勸解,最后不得不跪請皇上節(jié)哀。
皇太極決定親自為愛妃操辦喪事。他下令:一切喪殮之禮,皆按國葬規(guī)格優(yōu)厚置辦。宸妃的靈柩由東側(cè)門出盛京地載門五里暫時停放。他親率諸王貝勒以下、牛錄章京以上人等和后宮福晉、公主以及梅勒章京命婦以上眾人為宸妃送葬。
宸妃被葬于盛京城北門外十里。葬禮過后,皇太極沒有進入清寧宮居住,而是住在宮里臨時搭起的帳幄之中,飲食頓減,徹夜難眠。
農(nóng)歷九月二十九日是海蘭珠初祭的日子。皇太極率原送葬人員前去宸妃靈前祭祀,宣讀祭文,贊頌宸妃的美德,又命喇嘛僧道做道場,超度宸妃的亡靈。十月初,皇太極追封宸妃為“元妃”,謚號為“敏惠恭和”。這在清代妃子的謚號中是字數(shù)最多的。繼初祭之后,皇太極又定月祭、大祭、冬至令節(jié)祭,甚至在年底祭祀祖先、山陵時,也都要祭宸妃。
這年春節(jié),皇太極下令免朝賀,停止宴會和歌舞等一切娛樂活動。即使在收降洪承疇、祖大壽等一批明朝將領(lǐng)舉行盛大宴會時,他也沒有興致參加。
史書記載,大喪期間,一個承政(相當于中央部門的部長)召文藝工作者吹彈歌舞,險些被處死?;侍珮O的弟弟阿濟格等一批人也因為“戲舞鳴弦而歌”而獲罪,一大批人受到極重的處罰。這一年,皇太極五十歲。一個百戰(zhàn)歸來的老皇帝,對于海蘭珠如此深情并執(zhí)著,在中國歷史上確屬異數(shù)。
毫無征兆端坐而死
從宸妃突然離世開始,皇太極明顯感到自己衰老了。這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二,諸貝勒和他們的福晉們奏請祭拜宸妃?;侍珮O深有感觸地說:“山太險峻就會倒下,樹木太高容易折斷,年紀大了就會衰弱,這是老天賜給我的憂慮啊。”在他的這番話中,所憂的“年富則衰”就是指他自己。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而崇德六年,皇太極整整五十歲。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nóng)歷八月九日,皇太極像平常一樣忙碌:先是接見和賞賜了土默特部落前來貢馬的甲喇章京大諾爾布、小諾爾布等十五人以及他們的隨從;之后,他獎勵了護送格隆喇嘛來盛京的土默特部落車克車章京所屬諾木習(xí)禮和從人;隨后他同皇后、諸妃在崇政殿召見遠嫁察哈爾、科爾沁蒙古的固倫公主,并挑選最好的綢緞賞賜固倫公主和科爾沁一同來朝的福妃、賢妃及諸福晉。這一天,他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異常。
而就在這天夜里,皇太極端坐在正寢清寧宮東暖閣的南炕上,無疾而終,年僅五十二歲。
史上最離奇香艷的謀殺傳聞
有關(guān)的清代官修史書幾乎都記載說皇太極死時是“無疾而終”?;侍珮O從小身體很好,中年以后身體發(fā)福,有些偏胖。官方史書從未記載過他有任何病史。那么,為什么后人會將皇太極的暴死演繹成一起香艷離奇的謀殺事件呢?
后世野史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或多爾袞與莊妃合謀害死的,金大俠的《碧血劍》中更是活靈活現(xiàn)地寫到,是袁承志親眼見到皇太極趕到莊妃的寢宮,被正在和莊妃幽會來不及逃走的多爾袞行刺而死。憑什么這樣說呢?不過是因為“大妃阿巴亥之死”、“孝莊下嫁多爾袞”兩件謎案。大妃阿巴亥是否是被皇太極逼死的,我們在之前已經(jīng)講過了。那么,“孝莊下嫁多爾袞”就更不足以作為兩人謀害皇太極的理由了?;侍珮O死時,順治年幼,皇太極的幾個兄弟手握兵權(quán)對皇位虎視眈眈。孝莊皇后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下嫁給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并封多爾袞為攝政王。得到多爾袞的幫助后,順治的皇位得到了保證,順利成為第一個入關(guān)進京登上帝位的滿清皇帝。而多爾袞一直到死時,都沒有對皇位產(chǎn)生不軌的念頭,可以說孝莊皇后的下嫁功不可沒。
可見,皇太極是被多爾袞或多爾袞與莊妃合謀害死的傳說是毫無根據(jù)的。
皇太極真正的死因很可能是“痰疾”
從崇德五年開始,清史的記載中屢次出現(xiàn)“圣躬違和”或“圣躬不豫”的字樣。
崇德五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第一次“圣躬違和”,到安山(今鞍山)溫泉療養(yǎng)。
崇德六年農(nóng)歷八月,松山大戰(zhàn)前夕,明十三萬大軍來勢洶洶,前線告急?;侍珮O調(diào)集各路人馬,決定親自前往前線坐鎮(zhèn)指揮。本來定于農(nóng)歷八月十一日出發(fā),不巧他患上鼻衄(即鼻出血),血流不止,不得不將出發(fā)的日期一拖再拖。八月十四日,出血仍未緩解,而前線軍情告急?;侍珮O抱病出征,一路急行,三天后,病情才有好轉(zhuǎn)。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日,“圣躬違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門外,悉予寬釋。”
顯然皇太極這次病得相當重,不但用大赦的方式上向天祈求康復(fù),而且都察院的官員們還上疏建議:皇上不必事必躬親,可讓各旗、六部諸大臣處理一些日常事務(wù),至軍國大事再向皇太極奏聞,以減輕政事活動,得以靜心休養(yǎng)。
明顯感覺力不從心的皇太極不得不同意了這份奏疏的建議,決定以后的政事由和碩鄭親王代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合議處理。
這是一次重大的行政體制的變革。通過這次變革,皇太極基本上交出了處理日常行政事務(wù)的大權(quán)。這證明他確實病得不輕,或者是宸妃的死,促使他重新掂量生命中的輕與重。當明白死亡正在逼近之時,對生命的依戀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同年農(nóng)歷十二月,皇太極率眾往葉赫出獵,到達一個叫開庫爾的地方時,因“圣躬違和”,只得住在那里。隨同前往的諸王、貝勒、大臣都請求停止行獵返回盛京,但皇太極因為此行沒有收獲,不愿空手而歸。就在大家左右為難的時候,年僅五歲的皇九子福臨射中一狍,當年一箭可射穿兩黃羊的皇太極見狀,心中大喜,這才與眾人啟駕還宮。
崇德八年正月初一,因皇太極“圣躬違和”,免群臣的新春朝賀禮。命令和碩親王以下副都統(tǒng)以上諸人前往堂子,代替自己向上天和歷代祖先行禮祈禱。
農(nóng)歷三月十七日,因“圣躬違和”大赦,死刑犯以下的人都得到了赦免。
農(nóng)歷四月初一日,“圣躬違和”,連續(xù)兩天向盛京城及境內(nèi)各地的寺廟禱告,施白金。
農(nóng)歷四月初六日,皇太極遣人至李氏朝鮮世子館中,要求朝鮮方面進貢一種名為竹瀝的藥材,并且選派名醫(yī)前來會診。而據(jù)李氏朝鮮方面的史書記載,皇太極所遣傳諭詔令的人曾經(jīng)告訴李朝世子說皇太極患有風(fēng)眩之病。
竹瀝是竹子中的汁液,入藥可鎮(zhèn)咳,祛痰。從崇德七年開始,明清處于最后爭奪的關(guān)鍵時期,事務(wù)繁多,皇太極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加逢喪妃之痛,難免痰火上升而頭暈?zāi)垦?,病情加重。如果李氏朝鮮方面的史書記載無誤的話,那么皇太極很可能死于“痰疾”。
崇德八年開始,“圣躬違和”的次數(shù)越來越頻繁,這說明皇太極的病連續(xù)發(fā)作。但是從四月開始,這種情況似乎得到了緩解,皇太極的身體狀況相對平穩(wěn),所以官方史書才會有“無疾而終”的說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