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化出了不同的風貌。然而,中國古代玉器的鑒賞與研究,還未像青銅器、陶瓷、書畫等門類那樣,發(fā)展出一套處理與理解相關(guān)材料的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與方法。特別是高古玉,在遇到新老、真?zhèn)蔚膯栴}時,專家和行家經(jīng)常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在采訪過多位高古玉的專家后,本期《名家話收藏》對話多位高古玉的資深玩家,他們是如何鑒別的?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專家和行家的角色分工的?
延伸閱讀
高古玉的年代劃分
中國的玉文化博大精深,因為年代跨度很大,很多人習慣把古玉分為高古玉、中古玉、近古玉,但具體的年代是怎么劃分的,現(xiàn)在的說法并不完全一致。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云希正之前接受羊城晚報《名家話收藏》欄目采訪時表示:“我是傾向于把漢代以前的古玉劃分為高古玉,包括新石器時代還有夏商周三代;漢代以后的屬于中古玉;近古玉的時代劃分現(xiàn)在也不完全一致,有的人把明代以后的玉器視為近古玉,有的人把清代、民國的玉器直接劃歸近現(xiàn)代玉器?!?/p>
壹
行家怎么給高古玉斷代?
主持人:在高古玉的圈子里,向來有專家和行家兩派,大家對高古玉無論是鑒定方法還是認識都不太相同,你們行家一般是怎樣鑒別高古玉的?
蔡成:我很認同臺灣高古玉行尊吳棠海先生的說法,因為玉器是用人工方法將天然玉石轉(zhuǎn)化為可用的物件,它具有特定的造型,表面可能為了某些象征意義或純粹裝飾而雕琢了紋樣。因此可以這么說,古代玉器是由玉料、工法、造型、紋飾四項匯聚而成的,每個時代的“料、工、形、紋”都有差異,對一塊高古玉進行斷代,我們一般看的就是“料、工、形、紋”這四方面。
看料,就是用肉眼觀察和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玉器的質(zhì)地、顏色以及出土的有關(guān)現(xiàn)象進行測定,以分清玉器與似玉材質(zhì)的區(qū)別,并考察玉質(zhì)的變化與其入埋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看工,因為新石器晚期至漢代,古玉作坊和制玉工具都尚未發(fā)現(xiàn),也沒有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可以參考。但我們可以通過對玉器殘件、半成品或成品表面上琢磨的痕跡,還原當時所使用的工具種類和操作方式,這是進一步研究造型和紋飾的基礎(chǔ)。
看形,就是對不同時期玉器形制的類別、特點、成形工具與工序,以及造型與玉料內(nèi)在關(guān)系等進行分析歸納。
看紋,就是對不同時期玉器的紋飾類別、特點、雕琢工具與工序進行歸納,并結(jié)合有關(guān)文獻記載推定紋飾的題材與寓意。掌握各代玉器的紋飾風格,是鑒別真?zhèn)闻c判斷時代的利器。
主持人:很多人都認為古玉,特別是高古玉“水很深”,你們又是怎么喜歡上高古玉的?
蔡成:中國的玉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斷過的文化,我們一幫“玉友”,玩古玉的時間都有二十多年了,很多人是從玩明清玉開始入門的,但玩了一段時間后,都轉(zhuǎn)到了高古玉。高古玉的玉質(zhì)雖然都不怎么樣,但勝在氣韻生動,這是明清、當代的玉雕根本沒法相比的。
以前的玉匠都是全心全意在打造玉器,特別是在皇宮里做事的玉匠,沒有后顧之憂,沒有緊迫感,所以精雕細琢。你看很多高古玉都是不象形的,凸顯的是作品的神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如宋代以前玉器上的老虎,就完全不象形。
吳國明:大家都說高古玉“水很深”,其實我們行內(nèi)人看,高古玉也沒什么。一張紙那么薄,捅破了也沒什么。如果有人教你,多上手,多學習,兩三年就入門了;如果沒人教你,可能幾十年都入不了門。關(guān)鍵是要經(jīng)常上手,掏錢去買。
比如說“谷紋”,北方叫“蝌蚪紋”的,盛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是從云谷相雜紋中獨立出來的紋飾,因為形似稻谷發(fā)芽而得名。很多戰(zhàn)國玉器上都有谷紋,現(xiàn)在有一些假戰(zhàn)國的玉器,分辨真假就可以看谷紋。
比如浮雕谷紋,吳棠海先生的研究是,當時制作的時候有三道工序,首先是以砣具雕琢三對平行線定位,其次在六角形周邊減地成圓形凸粒,最后將圓形凸粒雕琢為圓卷狀的谷紋。當時的谷紋都是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每一個的紋飾都不一樣,而現(xiàn)在后仿的谷紋,是用機械做出來的,每一個都很規(guī)整,很好分辨。
蔡成:這就像醫(yī)生診治病人,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一看就知道病人的情況。鑒賞玉器也是同樣的道理,看多了、閱歷多了,自然經(jīng)驗就多了,鑒別起來也得心應手。
貳
古玉工藝在漢代登峰造極
主持人:中國古代玉器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發(fā)展到清代,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歷史的積累,造型、紋飾等變化非常多。很多人都知道,古玉的工藝在漢代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不同朝代大概各有什么特點?
戴煒:中國的玉文化有兩個高峰,一個是紅山文化時期,另一個是良渚文化時期。
紅山文化距今大約五六千年之久,主要分布于遼西、內(nèi)蒙古東部及長城以北地區(qū)。這個時期的玉器動物造型多一些,在工藝上講究玉器的神韻、美感。比如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動物玉雕中,有鳥、龜、魚、蟬等題材,它們有頭、身體、翅膀、尾巴及足爪,呈現(xiàn)的是真實動物的樣貌。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左右,是長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的玉器與紅山文化的相比,明顯規(guī)矩、大氣。
這兩個時期的玉器都屬于“神玉”、“巫玉”,當時玉器在巫師手里是通神的工具,所以中國的玉文化折射的是原始的宗教活動。
除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外,龍山時期的玉器、齊家文化玉器、商代玉器、西周玉器、春秋時期玉器、戰(zhàn)國時期玉器、漢代玉器、唐宋元明清玉器都各有各的特點。我覺得從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漢代一直都是玉器發(fā)展的高峰,并不存在高低起落,但到了六朝、魏晉時期是一個低谷,這跟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到了唐朝,金銀器更加發(fā)達,對玉器的重視程度卻降低。
從高古玉器到中古玉器,中間過渡朝代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時期時局混亂、朝代更迭,導致了玉器截然不同的風格。那個年代不僅僅是玉器沒落,金銀器、陶器的發(fā)展都處于低谷。研究玉器等物件,跟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guān)。
吳國明:漢代是中國玉雕史上的一個高峰期,工藝登峰造極。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玉器紋飾,沿襲的是規(guī)律紋樣和平面立體化的動物紋飾。到了西漢中期,平面立體化與浮雕動物紋盛行。到了西漢晚期和東漢時期,動物紋飾朝向圖案化發(fā)展,呈現(xiàn)繁復的工藝化風格,之后玉器的工藝我認為就是走下坡路了。
叁
行家如何看專家?
主持人:在高古玉的圈子里,行家和專家經(jīng)常都是以對立的雙方出現(xiàn),感覺大家好像都是互相看低的,你們自己來說說是怎樣看待專家的?
蔡成:有一件事比較有趣,早年北京的某位專家和臺灣的吳棠海先生,在北京的一個展覽上,對一件“戰(zhàn)國鏤雕龍鳳璧”起了爭議,當時吳棠海先生認為這件龍鳳璧的特點跟其他同期的文物有所不同,認為是新的。而北京的專家堅持東西是對的,整一批東西都是一起出土的,怎么可能有假?
后來突然有一天,北京的專家給吳先生寫了一封信,承認那件龍鳳璧確實是不對的。這件事情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原來這位北京專家后來重新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這塊龍鳳璧是洛陽博物館送展的,來源一處注明是從一文物走私販子手里收繳的。這封信現(xiàn)在在我手頭上,北京的專家在信里承認“此璧的斷代有待重新認識,最少,目前似不能作為真品來對待”。
吳國明:這件事我們?nèi)ψ永锖芏嗳硕贾?。為什么我們不認專家?因為我們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我們是實踐派,專家屬于理論派。專家更擅長的是分析文物的歷史文化,他們看的多是標準器。像金縷玉衣的笑話,在行家里倒是沒有出現(xiàn)過。
我想很多專家都沒有經(jīng)歷過我們買錯東西的切膚之痛。我還記得1996年的時候我20萬元買錯一件紅山的玉器,那種切膚之痛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是塊“鬼臉佩”,當時成哥(蔡成)一看跟我說:“這件東西好像不大妥喔?!逼鋵嵭屑乙徽f這句話,等于就是將它“判了死刑”。我當時一聽頭皮發(fā)麻,這種買錯東西的切膚之痛,我們行家多多少少都經(jīng)歷過,所以我們會拼命去學習,眼光才能長進。
主持人:在書畫鑒定領(lǐng)域,蘇庚春老師就有這么一句名言:“鑒偽易,鑒真難”。他說:“如果你把假畫看真了,那就說明假的水平高;如果你把真畫看假了,就說明你根本還沒掌握這個畫家筆墨的特點?!狈旁诟吖庞耦I(lǐng)域也一樣,在一堆假玉里面找出一個真的很容易,但在一堆真東西里面要找出一個假的很難。
吳國明:現(xiàn)在玩高古玉的一些人,真假一拿捏不穩(wěn)馬上就跑去問專家,其實我覺得嘛,不能只聽專家的意見,行家的意見也要多聽一聽,我們都是真金白銀掏腰包買東西的,東西對不對我們更在乎。
主持人:但現(xiàn)在古玉的行家中也分兩個圈子,一個圈子玩真的,一個圈子專門玩假的。
吳國明:沒錯,所以跟對老師很重要。
肆
高古玉的價格被低估
主持人:我們國家的高古玉交易受到現(xiàn)行文物政策的限制。以前很多流到了香港、臺灣等地,最近幾年國內(nèi)收藏市場越來越紅火,香港、臺灣等地很多高古玉又通過各種途徑回流。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當年的高古玉到了今天價值升了多少?
蔡成:價格有的比原先高,也有的比原來的低。比如說珠子、玉璧這些近年來大陸流行的東西,價格是漲得很厲害的。以前珠子都是不值錢的,是用來搭配著賣的,買大件的東西就送一些珠子,現(xiàn)在可貴了。
主持人:現(xiàn)在玩的跟以前玩的有什么不一樣?
吳國明:很多高古玉現(xiàn)在都在回流,但現(xiàn)在大家玩的東西跟以前玩的不太一樣。比如現(xiàn)在回流的高古玉都要求是籽料的,帶有紅沁的,可以佩掛,可以盤玩的。以前出國的東西是越高檔的越好,但這些很高檔的東西現(xiàn)在在國內(nèi)賣不動,愿意出大價錢買的,都是那些想要開博物館的人。
現(xiàn)在的珠子價格真漲瘋了,西周的瑪瑙珠子,比較好的五六年前一顆也就兩百塊錢左右,現(xiàn)在至少三四千元了,一串五六萬元。
戴煒:但在中國的玉文化里,珠子一直都是依附于玉器的。比如戰(zhàn)國時期制作一個劍首,鑲嵌一顆玻璃珠在劍首中間,是用來增添美感的。
主持人:很多人都說“古玉賣不過新玉”,這主要跟現(xiàn)行文物政策的限制有關(guān)。你們?nèi)绾慰创吖庞竦氖袌銮熬埃?/p>
戴煒:高古玉的價格目前是被低估了,與其他很多收藏品相比,高古玉的價格都是最便宜的。我最近聽到一個觀點,單是齊白石一人的作品畫價,就可以把世界范圍內(nèi)所有高古玉買下來。齊白石是一代宗師沒錯,但中國的玉文化那么博大精深,價格卻只能跟齊白石一人的畫價相當,這樣的價格體系肯定是不正常的。
主持人:高古玉的價格低,除了因為交易被限制之外,還有什么其他原因嗎?
戴煒:與書畫相比,高古玉的收藏門檻還是相對較高的。但最重要的還是,高古玉沒辦法光明正大地流通,上不了拍場,沒有高端拍品拉動,市場是活躍不起來的,現(xiàn)在高古玉的價值和價格是不成正比的。
特邀嘉賓
嘉賓主持
藏家看專家和行家
劉曉雄(古玉藏家):
收藏這一行有三家:專家、行家、藏家,我認為這三者是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F(xiàn)在社會上這三家的矛盾比較大,經(jīng)常是同樣一件東西行家、專家各有看法,藏家對行家也有一些意見,這是個很要命的問題。其實這三家本來應該是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補充,各有所長,三個專家三種觀點我都正面吸收的話,對自己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有很多朋友一開始一起玩古玉,但中途很多人放棄了,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因為有一顆平常心,沒將收藏當做投資,而是在收藏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糾正、提高。收藏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買到一件東西,一個行家說假,一個專家說真,另一個專家又說不靠譜,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和一定的定力,你很容易會糾結(jié),時間長了,就云里霧里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如果再帶一點功利心,急功近利的話,買到假東西打擊就很大。所以玩收藏的人性格千萬不能偏激,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要不收藏就不是一種樂趣了。
其實一件東西有人說真、有人說假這很正常,有時候十個專家可能會有十種說法,關(guān)鍵是收藏者自己有一個底線。比如說一塊古玉,有人說是漢代的,有人說是春秋的,還有人說是戰(zhàn)國的,這不是原則性問題,只是斷代有爭議,只要是老東西,沒必要計較短短一兩百年的爭議,自己慢慢研究就是了。
來源: 羊城晚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