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
——“絢麗甘肅”宣傳標志和宣傳用語闡釋
作者:令平
前 言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策劃設計的宣傳甘肅的標志和宣傳用語,即“絢麗甘肅”LOGO和“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的宣傳用語,目前已經(jīng)定稿,這是甘肅對外宣傳中,開始有意識導入CI策劃,實施科學宣傳、打造甘肅整體品牌形象的重大舉措。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擬的獨特優(yōu)勢。“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的宣傳用語,以“絲綢之路”和“天水大地灣八千年前”的燦爛文化為切入點,高度概括了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歷史意義,具有宣傳用語應有的簡明扼要、文字優(yōu)美、便于記憶的特點,值得肯定。
現(xiàn)就“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宣傳用語,對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做進一步闡述。
一、關于“絲綢之路三千里”的內(nèi)涵
1、關于絲綢之路。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商業(yè)通道。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jīng)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mào)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中國》一書中,首次把這條貫通歐亞的大商道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對此都予以認同,遂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交通線,也是東西方最早的文化交流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在世界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甘肅在整個絲綢之路中的地位。
甘肅是“絲綢之路”的中端,東西綿延三千里,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薈萃的結合部。
一千年前,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就在甘肅,而敦煌便是其中一扇最寬闊的大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從中原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穿過敦煌,向西而去,傳布于世界;同時,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亦在同一條路線上源源不絕地逆向而來,與中國文化在此匯合交融。從這個意義上講,敦煌一開始就是幾種文化交流碰撞的產(chǎn)物。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jīng)》就發(fā)現(xiàn)于敦煌,而中國古代印刷術正是從敦煌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毫無疑問,甘肅就是絲路文化的中心和中西文化的集散地。
3、“絲綢之路三千里”的內(nèi)涵。
“絲綢之路三千里”,并不簡單的是一個數(shù)字概念,表明絲綢之路在甘肅綿延了三千里,更準確的講,在甘肅的這三千里絲綢路,不僅是絲綢之路在地理位置上的“中端”,也是絲綢之路在文化、藝術、經(jīng)濟、宗教方面的“中端”和集散地!
(1)、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上被譽為“人類文化運河”、“亞歐大動脈”,為中西文化交流之路,曾把太平洋文化和印度洋文化甚至地中海文化聯(lián)為一體,開發(fā)、集散首當其沖,而甘肅的敦煌則成為絲路貿(mào)易繁忙的補給站和中轉站。
(2)、敦煌也是絲綢古道上的最大交通樞紐,在宋代新開海外貿(mào)易之前,它是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軍事上和文化上連接中原和西域、亞洲以及歐洲的“咽喉之地”,當時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敦煌也就成為“北中國保存漢文化最多又是接觸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區(qū)”之一。
(3)、絲綢之路曾經(jīng)連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和古巴比倫;在這條古道上也傳播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敦煌正是由此將古代四大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交融匯合在一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敦煌就是這一通道上旋轉了幾千年的中軸樞紐,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4)、甘肅也是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各個少數(shù)民族碰撞、學習、交流、融匯,最后相互吸收、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的“熔爐”之地。歷史上,匈奴、鮮卑、戎羌、吐蕃、契丹等等少數(shù)民族都在這塊土地上演繹過或精彩、或悲壯的歷史故事,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敦煌莫高窟,張掖木梯寺石窟、臨夏炳林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慶陽南北石窟,佛教的西漸東傳在甘肅有著無比清晰的脈絡;從見證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的武威白塔寺;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nèi)地弘法演教之處的羅什寺,從羲皇故里天水,到周人祥地隴東、秦人祥地禮縣,從西漢河西四郡的設立,到甘南“世界藏學府”的形成……,一部甘肅的歷史,幾乎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
所以,“絲綢之路三千里”,其中蘊含、積淀著無比深厚的絲綢之路文化精華。
[1] [2] [3] [4] 下一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